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建设 > 党建研究 > ---见 证--传 承--启 示--- 一个“双奥”志愿者的视觉---陈 廷 军

---见 证--传 承--启 示--- 一个“双奥”志愿者的视觉---陈 廷 军

日期:2021-03-03      来源:志愿北京

 

见    证 

微信图片_20210303123956_副本_副本

微信图片_20210303151917_副本_副本_副本_副本

  我自2004年底从部队退休后,在北京奥组委《北京奥运志愿者行动计划》感召下,于2005年7月申请到北京奥组委当前期志愿者。主要参与了北京奥运志愿者项目的电话、电子邮件、纸质信件的咨询答复工作,同时兼管前期志愿者文档管理。当年12月我被北京奥组委聘任为人事部志愿者处兼职项目专家,主责前期志愿者项目和军队武警支援奥运具体事务的协调工作。期间,共分14批招募了1582名前期志愿者,共在26个部门、6个场馆提供了60多万个小时的服务,部分前期志愿者转入赛会志愿者后成为了场馆志愿者的骨干力量。期间我有幸见证了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从启动到圆满结束的全过程,目睹了170万奥运志愿者开创中国志愿者“元年”的壮举,体验到令人刮目相看的“鸟巢一代”高水平、专业化的热心服务,领略到奥运会闭幕式上向志愿者献花的动人场景,切身感受到志愿者的微笑如何成为一张靓丽的北京名片、中国名片的孕育发展过程。作为北京奥运火炬手之一,在奥运精神的鼓舞下,我在2009年6月30日北京奥组委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撤离奥运大厦后的7月1日,即报名来到了北京志愿者协会当志愿者。15 年来,我作为北京数百万志愿者中的一员,积极传承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鼓舞下,见证了北京奥运后,志愿服务事业伐加速、全面提质的进程。期间,我荣幸地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参加了天通苑、右安门、大屯路等有关社区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和活动;结识了一大批从北京奥运以来一直活跃在志愿服务战线上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者。其中有北京十大优秀志愿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叶如陵;北京、索契、平昌三届奥运志愿者王雷,身残志坚在颐和园义务指路15年的高玉红;结识了经常到北志联蹲点指导,带头在毛主席纪念堂当志愿者的团中央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结交了紧抓奥运后发展机遇,为全力推进北京志愿服务事业做出突出成绩的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原主任郭新保;结识了在推进志愿服务事业中“身先士卒带队伍,疫情防控冲在前”的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党总支书记李磊等。15年来,我天天被志愿者们的事迹感动着,一直生活在“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浓浓志愿文化氛围中。特别是在北京申办冬奥工作启动后的2015年1月29日,我作为十名“奥运人”之一,有幸在鸟巢金色大厅参加了助力冬奥申办活动,我的“冬奥梦、我的梦”发言被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刊发。2015年7月31日,我参加了市委宣传部在鸟巢举办的申冬奥揭幕活动,当从电视上看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24届冬奥会由北京举办时,我和大家一起欢呼雀跃、尽情分享祖国的荣耀。2015年8月2日,我和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奥运志愿者一起,到首都国际机场欢迎中国申冬奥代表团凯旋回国,在接受电视采访中表达了我“特别高兴、非常自豪、殷切期待”的心情”。冬奥组委成立后,我有幸参加了冬奥志愿者工作的多次会议和活动,特别是在去年国际志愿日前夕的12月2日,我被北京冬奥组委吸纳为驻会前期志愿者,又重新干起了我14年前在北京奥运时负责回复赛会志愿者咨询工作的“老本行”,终于圆了我期盼已久的“双奥志愿者”之梦。自去年12月5日冬奥赛会志愿者项目启动后到疫情发生的春节前,我们志愿者团队共回复国内外咨询邮件1200多封,又一次直接感受到国内外公众对争当北京冬奥志愿者的澎湃激情和殷切期待。如今我虽然已经74岁了,但对“上了瘾”志愿服务依然乐此不疲、感到生活的特别充实快乐和有意义,对志愿服务组织15年来给我提供的平台始终充满感激感恩之情。

 

  
传    承

微信图片_20210303124009_副本

微信图片_20210303124039_副本_副本

   北京奥运后,由于我一直在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当志愿者,有幸目睹了北京奥运后志愿者遗产项目快速转化、传承、创新发展的进程。我记得:2009年3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向全市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意见”的文件,作出了“抓住有利契机,切实继承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的宝贵遗产,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决策。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明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管理机制;积极培育扶持,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运行体系;充分整合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建设体系;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保障体系等规划目标,作出了将团市委管辖的北京志愿者协会,“改造提升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的”决策,为实现奥运遗产转化提供了常态化的组织保证。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在奥运结束不久,就组成团市委书记挂帅的编委会,把六大志愿者项目运行经验和典型案例分别编印成书在全国发行。2009年下半年北京志愿者联合会邀请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文奥运运动中心副主任魏娜领衔,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经验,撰写编成了《经验·价值·影响》中英文版一书在国内外发行,并专门送给国际奥委会、伦敦奥组委、里约奥组委分享。

  2010年10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志愿者管理办法》,对奥运后志愿者的注册、权利和义务、组织与管理、激励和表彰等事项作了明确规范,使北京志愿者管理工作有了统一的规章可循。党的十八大后,在中央文明委推出《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后,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2014年4月召开,会上通过了《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章程》,就联合会的性质、业务范围、会员组成、组织机构、资产管理等重大事项作了明确规定,为全市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2016年1月,北京市相关部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制定的《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正式实施,使大型活动有了统一的标准。2020年5月,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飞进当选为会长,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受首都文明委领导,接受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业务指导,接受市民政局监督管理,业务主管单位为团市委”的规定。杜飞进同志特别强调面向未来,北京的志愿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要精准对接首都城市发展定位,全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纵深化发展;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新要求,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准确把握职责要求,切实抓好联合会秘书处自身建设,北京的志愿服务工作由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新征程。。

  回顾奥运以来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我感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全面传承奥运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一年一个台阶,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丰硕,在志联会议室摆放的30多块全国和北京市级奖牌,如同一个个志愿服务发展的里程碑,蕴含着千万个精彩非凡的志愿故事,为双奥之城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路径,其传承成果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北京奥运时负责志愿者统筹、指挥协调的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早已转化为:“三会一中心”即: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基金会、研究会,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组织架构。市、区、街道3级志愿服务组织机构普遍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日趋完善。全市27个委办局、83所高校、643所中学都建立了志愿服务组织。特别是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汇集了全国一大批当代志愿服务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10多年来,已出版了《志愿服务大辞典》等40多部学术专著,研究成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志愿者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北京奥运时的170万志愿者,经过12年发展,注册人数已经突破440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已突破7.69万个,志愿服务项目遍布城乡,社区志愿者人数已达177. 2万多人,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已达9.5万个,北京奥运时的500个蓝立方志愿服务站点,经过12年发展到去年底,仅市级组织命名的站(岗)已达6756个,志愿家庭有奥运时的几百家已发展到19400多家,星级志愿者人数已突破百万,服务时间突破1000小时的五星级志愿者已达到3161名;以专业志愿者队伍、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毛主席纪念堂、博物馆、平安地铁志愿者队伍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全国志愿服务大赛中获奖的项目在京城闪耀,推动着北京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是大型赛会志愿服务项目独领风骚。北京奥运后,由于地处首都的特点,北京年年都有多场国际级、国家级的大型赛会需要大量志愿者参与服务。在建国60周年庆典、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武搏会”“世园会”“世田会”“APEC”会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都活跃着数万志愿者的身影。仅2004年以来,志愿者参加的大型活动服务就达近百场,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450万人次,特别是在去年,两场特大型活动同时展开,北京志愿者怀着为首都争光,为志愿服务事业添彩的激情,连续奋战,不辱使命,在建国70周年庆典中,16万志愿者在天安门地区参与志愿服务,服务时长260万小时,做到了万无一失;在延庆举办的“世园会”上,来自47所院校50多家企业的16000名志愿者在开园后的180多天里,在100多个岗位上为游客提供了优质服务,受到观众和中央领导的表扬。今年初发生严重疫情的情况下,北京22万抗疫志愿者逆行而上,在社区,在“国门”,为北京两波疫情的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近期举世瞩目的“中国服贸会”上,来自首都27所高校和朝阳团区委的1300名志愿者,自8月7日至9月9日,在89个岗位上提供了53323个小时的服务,以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向世界展示了北京志愿者的责任担当、展示了中国志愿者新时代的青春风采,赢得了国内外参会者的一致赞扬。经过奥运后12年一系列大型活动的磨砺,北京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模式,已经形成一个多版本可复制的模型,成为全国各地举办大型活动直接借鉴的基本模式。

  四是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合作迈开坚实步伐。奥运会后,北京和联合国、以及60多个国家(地区)9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建立了联系,开展合作交流。国际志愿服务交流大会、“一带一路”志愿服务论坛相继举办,“北京志愿服务经验”在首届上合组织人民论坛、第五届中非民间论坛、第24届世界志愿者大会上做了介绍,在世界舞台上频频发出中国志愿者的声音。特别是北京奥运后的伦敦、里约奥运会和索契、平昌冬奥会上都有许多来自中国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分享祖国的荣耀和志愿服务的快乐,正如许多志愿者所说的那样,“不在国外举办的奥运会上参加一次志愿服务,不知道自己到底多爱国”。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期间,中国申请人数达到1345人,对113名被录用的中国志愿者,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出征前对他们进行了集中培训和授旗送行。在长达27天的平昌冬奥会、冬残奥会上,中国志愿者不惧严寒、信守承诺、坚守岗位,在代表团服务、语言服务、赛事服务、交通、颁奖、票务服务岗位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志愿者的风采。他们在异国他乡相互鼓励、互送温暖,除夕那天,志愿者团长杨靖还在江陵康师傅面馆精心组织了迎新春聚会,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除夕夜。在冬奥会期间,他们和中国冬奥运动员同呼吸,共欢乐,运用不同形式分享冬奥奖牌获得者的喜悦,特别是当中国运动员武大靖获得金牌后,他们一个个欣喜若狂,为中国冬奥代表团加油喝彩。北京奥运会后,部分北京志愿者还参加了联合国志愿服务项目,到柬埔寨、尼泊尔、肯尼亚等国家参与国际志愿服务。这些成果都有力地证明了北京的志愿服务正大步走向国际舞台,影响力在持续不断增强。

      五是“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志愿北京”信息平台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在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保障任务后,为了适应志愿服务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广大志愿者的新要求,团市委投入大量技术力量和专项经费,通过对系统升级改造,现已实现志愿者实名注册、志愿服务组织登记审核、志愿服务项目发布、志愿服务时间记录评价等功能,满足了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网上招募审核、培训管理、激励表彰、投诉举报、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和异地转移接续等需求,为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和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撑,同时保障了冬奥会赛会志愿者报名系统的高效运转。“志愿北京”现已成为北京使用人数最多的公益综合性网络平台,在全国一直保持着技术领先地位,民政部相关部门还借鉴“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和“志愿云”系统的技术优势,升级了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全国志愿服务管理平台。

  六是志愿文化建设卓有成效。以志愿精神为共同纽带的价值追求和“奉献友爱、善良诚信、平等正义、开放包容、快乐充实、凝聚成长”为基本要素的文化共识,已成为志愿者发自内心的“愿动力”;以“心手标”、志愿蓝、志愿帆、新志愿者誓词为特征的志愿文化载体日益成为北京志愿者的鲜明标识,频频在电视、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和大型户外广告、地铁站台“出镜”;以叶如陵、张佳鑫为代表的一大批新老志愿者典型正成为人们竞相“追星”的楷模。市志联络绎不断来自国内外的参访人群,在志愿文化走廊留下一片片赞叹声和一张张的难忘的影像。

  奥运后,北京志愿服务领域喜事不断。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更名挂牌、志愿服务机构升级、志愿服务工作人员扩编、正常运行经费得到常态化保障、注册志愿者全部有了意外伤害保险、许多组织和团体陆续推出一些“惠志愿”的举措,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影响力、公信力、话语权的不断提升,这些举措都激励着志愿者不断前行的步伐,深深地温暖着400多万北京志愿者的心田。

 

  
启    示

微信图片_20210303124031_副本

微信图片_20210303124021_副本

  北京奥运虽然已经过去10多年了,但作为中国志愿服务蓬勃兴起的标志,其经验影响至今依然熠熠生辉。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步伐明显提速,特别是在2018年2月25日北京市长陈吉宁在平昌接过冬奥会旗、冬奥进入北京时间后,“双奥之城”的志愿服务工作更是快马加鞭,全方位推进,冬奥在中华民族向“两个百年”目标奋进的节点上,给北京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回顾总结奥运会后志愿服务给我们的启示,有多方面的经验值得在筹办冬奥会和推进“双奥之城”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中借鉴。例如,如何继续发挥体制优势,加强党和政府对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引导,进一步加快制度化、法制化、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推进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中把更多的力量“放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方面”;在冬奥筹办中,如何运用冬奥的巨大感召力、影响力,拉动城市志愿者项目,带动社区的志愿服务,把社区建设成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阵地,更好地让志愿服务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真正在基层扎根等。下面我结合奥运10多年来的经历和观察,着重就在推进“双奥之城”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中,如何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青年志愿者作用分享几点认识体会。

  一是要确实掌握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领导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要求青年志愿者要“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积极向上向善,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奥运以来的实践有力证明:青年是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是赛会志愿者的基本力量,是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先锋骨干。

        从接受奥林匹克理念和志愿精神的敏感度来看---青年人具有接受速度最快,行动最迅速,态度最坚决的特点。例如,在2005年6月5日《北京奥运志愿者行动计划》发布后,当时反响最强烈的群体是高校学生和社会青年,他们勇立潮头,行动最迅速、报名最踊跃,我记忆犹新的几个例子最具有代表性。一个是叫王轶欧的学子,当时正在新西兰读研,当她听到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心情特别激动,立即给奥组委发来邮件,反复表示:“如果我没有为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出点力,我将终生遗憾”。为此,2007年她毅然中断学业回国,终于被奥组委交通部录用为前期志愿者、赛会志愿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翻译了近几届奥运会的交通资料,为完善北京交通奥运交通规划做出了突出贡献。奥运闭幕后,她又重赴新西兰完成学业。她在辞行时说:“如今圆梦,今生无憾,这段愉悦的经历将伴随我一生”。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刚从北京石油大学毕业的昌平青年张燕鹏。他生长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当被奥组委录用为志愿者后的3年时间里,他先后在志愿者部、水立方当综合服务助理,他把自己的越野车献给志愿者部作公车使用,同时兼做接送培训专家的司机。由于他的热心服务,被奥组委评为“志愿者之星”,成为了青年志愿者学习的榜样。

  还有一个叫石亮的社会青年,他曾经有3年多工作经历,为了能当上奥运志愿者,他毅然辞掉工作,从2006年到2008年,在奥组委技术部志愿者岗位上工作了近三年时间。他每天在奥运大厦20多层办公楼里“上窜下跳”、为奥组委工作人员安装维修电话、电脑、打印机,还时常到30多个竞赛场馆维修办公设备。他说:“工作丢了可以再找,钱今后可以再挣,服务奥运的机会如果丧失了,就会成为我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他的事迹被报道后,一家公司在奥运会还没结束时就与他签约,但他一直坚持到残奥会闭幕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志愿者岗位。

        从冬奥申办成功后的情况来看---青年人依然是争当冬奥志愿者的主要群体。12月5日,冬奥赛会志愿者项目启动后,据我看到的1200多封电子咨询邮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其中一个名叫刘申杨洋的高二同学,在发来的邮件中热切表示:“在冬奥会这一举国欢庆的体育赛事来临之际,我想把我的青春热血洒在这一千载难逢的冬奥志愿服务之中去,为我一生留下一份永生难忘的成年记忆”;一个北京出生、正在美国读书叫董丹凝的同学在发来的邮件中说“我非常想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志愿者,我一定会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希望你们一定录用我”;一个网名叫“梦的回忆”残疾大学生在咨询邮件中说:“我非常希望能成为一名冬奥会志愿者,我虽然身体有些小缺陷,但不需要任何特殊照顾,不影响志愿服务,如果被录用,我会特别开心”;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

        从青年志愿者在北京赛会志愿者报名系统的占比看---青年人是赛会志愿者的主力军。北京奥运赛会志愿者共有1125799名人员报名,40%以上是18岁至35岁的青年人;在被录用的74615名赛会志愿者中,90%以上都是18岁至35岁的年轻人;(统称的10万赛会志愿者因部分人员既是奥运会志愿者,又是残奥会志愿者);在北京残奥会录取的37342名赛会志愿者中,18岁至35岁的青年人共34946人,占全部赛会志愿者的93.5%。

        从“志愿北京”网站实名注册的4416000名志愿者年龄构成来看---18岁至35岁的青年人同样是占比最大的群体。(14岁至18岁的211084名,占4.78%;18岁至28岁的志愿者1205126名,占27.29%;28岁至35岁的志愿者531245名,占12.3%),共占44.37%;在目前冬奥赛会志愿者报名的85万人员中,青年人的比例,我估计一定会高于北京奥运时的比例。

        从赛会志愿服务的岗位需求来看---青年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基本力量。志愿服务除了有情怀外,还需要相应的能力和体力,特别是专业志愿者还要有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外语水平。以北京残奥会为例,录用的志愿者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共31651人,占总人数的84.76%,从事19种语言服务的志愿者几乎全部都是在校大学生。不少特殊志愿服务岗位,青年人只要经过短期培训很快就能适应岗位需求,由此来看,无论现在和将来,青年志愿者都是赛会志愿者的基本力量。

        从推进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来看---青年志愿者具有倍增效应。一个青年志愿者的背后,往往是一家人、一个学校、一个团体关注的对象;他们身上焕发发出来的志愿服务之光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更容易影响感染周围的人。据我所知,在北京奥运未婚青年志愿者人员中,不少人因在志愿服务中理念价值趋同,奥运后许多走进了婚姻殿堂,进尔成为一个个志愿家庭;许多青年志愿者大学毕业后,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往往会成为新的志愿项目的发起人和管理者。例如,北京奥运时在蓝立方服务的人民大学学生谢海山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奥运后他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发起成立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星光志愿者协会,在京外多地还设立了星光志愿者分会,目前入会的志愿者人数已突破万人,服务项目既有独立负责的赛会志愿服务,又有助老、助医、照看孤儿、助残服务、志愿服务培训和志愿文化传播等,10多年来,谢海山依托社会力量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满足了许多青年人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多种选择。谢海山创办的星光志愿者协会成为了全国一支在青年人中有广泛影响的志愿者队伍,他本人也成长为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北京青联常委、深圳市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理事。现在志愿服务几乎成了他工作生活的全部,每年穿梭在国内多地,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培训志愿者骨干,在青年中广泛播撒志愿服务的种子。

  二是要加大青年志愿服务骨干培训的力度。“不培训不上岗”是奥运以来志愿服务形成的一条刚性规则,直接关系着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服务质量,必须长期坚持。要运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增强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在这方面我感到负责青年工作的各级共青团组织负有特殊的责任。建议市、区共青团组织牵头,依托高校和社会力量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培训机构机制,定期分级分批对青年志愿者骨干进行理论、法规和治理能力、信息化运用能力的培训,以不断适应志愿服务发展的需要。据我所知,北京在这方面有经验也有教训,北京奥运后一段时间里,不少机构曾经挂过志愿者大学、志愿者学校等牌子,现大多销声匿迹,效果不佳,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相关部门重视不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眼界是主要原因。现在《中国志愿服务条例》已明确规定志愿服务是一个行业,实际上志愿服务从立项到招募、培训、管理、保障、激励都有内在规律和专业需要掌握。目前北京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已达195万人,青年志愿者队伍在疫情等突发事件中和常态化服务中都遇到许多新问题急需破解,这就需要首先把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好。关于培训内容,北京在这方面成型的学术著作已经不少,建议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形成统一的适合北京特点的培训教材,供培训机构和志愿服务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选用。

        三是各级志愿服务组织要尽多地为青年志愿者提供一些优质项目,增强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凝聚力。志愿服务既是青年服务社会的舞台,更是青年锻炼成长的平台。建议各级志愿服务组织要多设计开发一些适应青年人特点的项目,让青年人在志愿服务中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方面奥运以来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例如: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自2001年开发的毛主席纪念堂志愿服务项目,一直是首都各高校和企业青年人争相参加的项目。近十年来,8000多名青年学生和职工怀着神圣自豪的心情,在毛主席纪念堂为六千多万瞻仰群众提供了优质服务,在天安门广场展示了新时代北京志愿者的风采,该项目已成为京城志愿服务领域受到青年人普遍欢迎的金牌项目。

  再如,团中央等部门主导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自启动以来一直受到北京各高校青年学生的欢迎。以今年为例,计划分配给北京的志愿者招募计划96名,结果有1856名大学生报名,受欢迎程度再创新高。17年来北京各高校共向西部输送4100名志愿者,他们在新疆、西藏基层志愿服务中经受了磨炼、增长了才干,不少志愿者在服务中对西部建立了深厚感情,志愿服务期满后自愿留在边疆就业扎根。

  现在已经陆续启动的冬奥志愿者项目,对双奥之城的青年志愿者群体影响深远,直接关系到奥后志愿服务事业能否再上新台阶,在志愿者队伍中能否锻造出一批新的领军人物的重大课题。实践证明,越是具有国际性、挑战性、创新性的项目,越是青年人争相参加的项目,建议相关部门要紧抓冬奥机遇,千方百计把冬奥志愿者项目办成青年人最受欢迎的项目。

  四是要加大培养和宣扬青年志愿者典型的力度。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支志愿服务队伍的核心人物,这是奥运以来的志愿服务实践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李菊,曾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担任北京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奥林匹克大家庭饭店交通咨询志愿者,期间汶川大地震夺走了她家多位亲人的生命,在灾难面前她初心不改、依然坚守在志愿服务岗位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无数国人,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李菊作为赛会志愿者代表接受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献花,一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志愿者典型。奥运后,她无论在学校读书时还是就业后,她依然是京城志愿服务中的先锋人物。在她的影响下,许多青年学子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特别是她担任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团委书记后,学院的志愿服务活动更是开展的有声有色,在今年9月召开的“中国服贸会”期间,他主动和志愿者们分享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带领学院38名志愿者出色的完成了食品安全监督等任务,受到各方一致赞扬,再一次彰显了典型在青年志愿者中的无形力量。

  再如京城青年志愿者榜样张佳鑫,从在北京邮电大学读书期间就热心参与志愿服务,他根据老年人使用电脑难,使用智能手机难的需求,发起了“夕阳再晨”科技助老项目,带领5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走进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一对一、一帮一”的个性化服务,帮助5000多名老人学会了使用电脑、手机,使不少老人们也都融入了信息化时代,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扬。他还发起“高校正能量联盟”,带动全国81所高校学子开展助老服务,成为京城青年志愿者领军人物。现在他已成长为“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首都道德模范、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17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等荣誉。张佳鑫作为奥运后涌现出了的新典型,在青年人中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

  总之,奥运以来的经验反复表明,要推进志愿服务持续发展,各级党团和志愿服务组织,一定要高度重视发现、培养、宣扬志愿者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让有志愿情怀的人讲志愿,让有丰富志愿服务经历的人带队伍,笔者认为,这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此文是作者在2020年9月21日在冬奥组委召开的“双奥之城,志愿有我”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一键分享: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