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锋
赵培锋参与娄子水小学清淤
简要事迹:
赵培锋,男,汉族,1967年1月出生,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综合应急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 赵培锋常年坚持志愿服务活动,他带队第一时间参与汶川地震、西南抗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盈江地震救援,50余次参与北京和周边地区应急救援行动;积极参与世博会、武博会、奥林匹克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深入高校、社区、机关、企业、乡村开展“守望家园”普及宣传活动。仅近两年来,他带领团队组织或参与了239项(次)志愿活动, 3079人次(本队队员)参与服务,总时长达55130小时。7.21北京暴雨灾害发生后,连续20天他带队坚持战斗在房山一线,共出动300多人次、机动车70余台次,志愿者们在公益西桥疏散被积水围困的市民400余人,在北五环成功救援2名落水者,在稻香湖肩背手拉转移参加夏令营的中外小学生400余名,在长辛店转移被洪水围困村民50余人,在洪水中救助孕妇1人儿童1人,疏散转移沿途群众100余人;带领队员们沿国道、山间公路、拒马河干流北京和河北部分流域及两岸共排查塌方路段、河中车辆、疑似点(物)100余处;与队友们自发为为娄子水、北车营,以及河北涞水的受灾群众捐款捐物。
曾获荣誉:
曾荣获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首都国庆60周年志愿服务活动先进个人等称号。
北京志愿者赵培锋详细事迹材料
北京志愿者赵培锋志愿服务心得
“救”在身边
——北京志愿者赵培锋详细事迹材料
赵培锋,男, 1967年1月生于北京,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首都国庆60周年志愿服务活动先进个人。现任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综合应急服务总队总队长、北京红星志愿救援队队长,是“爱在延续”、“北京红星志愿救援队”两个北京市市级公益项目负责人。
源于长年公益实践,秉承彼此温暖、不离不弃人文理念,赵培锋于2003年开始发起创建自己第一个非赢利性公益志愿团队——北京操作者俱乐部,带领会员们坚持开展应急通信、山地救援、卫生救护、大型活动保障、普及宣传,以及助老、助残、助教、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正式组建了北京红星志愿救援队,团队逐步走上了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建设的轨道。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赵培锋带领北京红星救援队联合搜狐车友组成了由18名志愿者、8辆车的救援队伍日夜兼程于5月14日赶赴灾区,救援队深入青川、汶川、北川、什邡、彭州、都江堰、茂县等重灾区,为与世隔绝多日的重灾区青川县姚渡镇送进第一批救灾物资和医护人员,为一千多名学生和近万名灾民带去了光明和希望;与当地群众、救援组织、人民子弟兵并肩作战,完成护送医务人员进入重灾区及各类救灾物资运输指挥和护卫工作;为北京医疗服务队进川做了前期准备和接应工作;护送中国地震局专家组对汶川、北川完成了首次震后勘察任务;为北京对口支援的什邡市捐赠了帐篷、妇女儿童用品;勇登唐家山,为驻扎在那里的人民子弟兵送去了慰问品;向山区深处的灾民捐赠了帐篷等急需生活用品。灾区进入重建阶段后,赵培锋同志积极发起组织《爱在延续——支援灾区(2008-2010)业余无线电计划》、《爱在延续——援助灾区学生关爱计划》,三年来,他带领应急志愿者十余次赴川参与救援及灾后重建志愿服务。
近两年来,他带领团队依托“志愿北京”平台组织或参与了239项(次)志愿活动, 3079人次(本队队员)参与,服务总时长达55130小时。其中,第一时间参与西南抗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盈江地震,北京及北京周边救援等23次紧急救援行动,7.21北京暴雨,抢救生命,服务民生,使2200余人直接受益;积极参与世博会、武博会、奥林匹克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深入首都高校、社区、机关、企业,开展了“守望家园”系列普及宣传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至今为止,他的团队荣获“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突出贡献单位、首都国庆60周年志愿服务活动突出贡献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等荣誉称号,团队中涌现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李欣等一大批优秀志愿者代表。
今年7月21日,持续不断的暴雨突袭京城。常年积累的应急志愿工作经验让赵培锋从上午10时左右第一时间开始密切关注雨情发展。灾情就是命令,一面即时上报灾情,一面命令总队全体应急志愿者备装备勤,进入24小时备战状态。
21时,赵培锋立即出发赴房山区实施救援命令,十分钟后,带领22名专业应急志愿者分成3个救援小组,分乘10台车从城区不同方向赶往房山区。此时此刻,这场特大暴雨已造成城区积水严重,部分道路交通瘫痪,他们的车队近乎寸步难行,迅速商讨调整方案,很快向三个小组下达了行动后的第一条指令:“保持通信、就地救援、各自为战、绝地反击”,并组成突击队徒步轻装向房山开进。
7月22日凌晨2点左右,突击队赶到娄子水村,建立总队前指,立即投入水上搜救、打捞和排查,清晨,各组队员以及前来增援的队员共计56人完成集结,大范围救援工作随即展开。在随后几天里,他们分组深入村镇开展人员搜救、排危除险、抢救财产、发放物资、清淤防疫,开展心理安抚、医疗咨询服务。随着救灾形势由应急救援转向灾后重建,7月25日起他们的工作重点由村镇向房山区周边延展,沿拒马河畔及盘山公路连续数日搜救排查;在娄子水村小学参与清淤工作,帮助尽快重建校园,保证学校按时开学。
自7月21日至8月10日,他带队坚持战斗在一线,共出动300多人次、机动车70余台次,志愿者们在公益西桥疏散被积水围困的市民400余人,在北五环成功救援2名落水者,在稻香湖肩背手拉转移参加夏令营的中外小学生400余名,在长辛店转移被洪水围困村民50余人,在洪水中救助孕妇1人儿童1人,疏散转移沿途群众100余人;带领队员们沿国道、山间公路、拒马河干流北京和河北部分流域及两岸共排查塌方路段、河中车辆、疑似点(物)100余处;与队友们自发为为娄子水、北车营,以及河北涞水的受灾群众捐款捐物。
随着北京市应急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和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需求,赵培锋带领队友们积极借鉴近年来各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经验,研究突发事件发展规律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立了立足北京、辐射周边、加强交流,有针对性地部署、检查、指导、协调的主体思路,正在通过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建设、运行、普及宣传,全力推进全市应急志愿队伍组织管理、指挥决策、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和调运、科技支撑等五大系统工作。
北京志愿者赵培锋志愿服务心得
回望山川,打开记忆的闸门,穿越时空隧道,我仿佛又回到2009年,回到了那些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
2009年5月初,我带领“北京志愿者支援灾区接力计划第23支服务队”再赴四川灾区开展《爱在延续》志愿服务项目。此行,没有了一年前的匆忙,这让我在志愿服务的同时与当地普通百姓有了很多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
第一站,车队来到了汉旺。2008年5月12日,拥有5万多居民的德阳市第一大镇汉旺镇轰然倒下,与之唇齿相依的东方汽轮机厂,以及数千鲜活的生命同遭噩运,东汽广场钟楼时钟指针永远定格在北京时间14时28分。震后,汉旺多数企业或停工或迁出,东汽搬迁到几十公里外的德阳市区,汉旺工业的半壁江山不复存在,全镇数万人失业。悲情汉旺,百废待兴,灾后重建千头万绪。
“感谢你们来到灾区,愿好心人幸福平安”,在东汽门大门边上,一个简陋商亭上悬挂着的红色横幅吸引着路人驻足观望,这个商亭也是个体户吴启禄、朱瑞玉夫妇全部家当,豁达的朱瑞玉大姐告诉我:“我们现在每天能挣几十元,儿子在杭州上大学,日子虽然比较难但还是可以过得去,今后的日子关键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商亭旁边,一对40多岁的夫妇用帐篷搭建了一个凉棚,卖些快餐和饮料,凉棚的上方同样挂着一条横幅,上书:“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谢援助灾区的每一个好心人”,我问男主人横幅是你们自己挂的还是有人让你挂的?他笑着回答说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条幅是我们自己做的,地震虽然使我们失去了家园,但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灾区群众生活,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也给了我们无私的援助,我们已经很感激了,我的儿子在北京当兵,我们俩现在正在努力攒钱准备盖房,等儿子回来后就会住进我们的新家了。
离开汉旺前,同行的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板房邮电所投寄纪念封和明信片,当年轻的女邮递员知道我们是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后,主动向我们介绍起地震发生时候的情景,刻骨铭心的回忆不仅使我们感受到她在灾难来临时表现出的机智和勇敢,更看到了她现在面对灾难面对困难的淡定与坚强。
自立自救的个体户,乐观热情的板房邮递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他们言谈话语让我们感到了汉旺百姓的坚韧与坚强,正向刘奇葆同志说的那样:“即便脚下是废墟,灾区人民坚强地选择站立;即便前方是荆棘,灾区人民毅然地选择前行。汗水冲淡泪水,坚强走向自强,灾区升腾起浴火重生的无限希望”。汉旺,加油!
5月6日,我们与壹基金救援联盟、北京交通台1039救援队的车队同往青川开展灾后重建项目,两支队伍刚刚姚渡镇中心小学校汇合余震再次袭来,大多数志愿者正沉浸在与姚渡师生会面的兴奋中竟丝毫没有感觉到威胁的临近,倒是老师们担心大家的安全而一夜未眠。次日,我和同伴们又一次来到让无数国人牵肠挂肚的北川老县城。在等待办理入城手续时我与一位蹒跚而至的老人不期而遇,我问:“您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困难没有?”,老人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更象是在自言自语中说道:“我今年83岁,地震后我的子女、孙子、孙女都不见了,至今依然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现在与70多岁的老伴相依为命”,说这话时,老人深邃的目光中掠过一丝令人不易察觉到期待,我知道那是老人内心对亲人无限思念的真情流露。很多人掏出钱准备送给老人,因为我们知道在此时此刻这也许是我们能为老人做的唯一一点事情,可老人却忙不迭地推脱连声说道:“不行,不行,我现在有房住有饭吃生活没得问题”,望着老人诚恳而坚毅的目光我和周围的志愿者已是泪流满面。
不忍心再次打扰长眠地下的生灵,我这次没有进城。远眺满目疮痍的北川老县城我献上鲜花寄托哀思和祝愿,为逝者敬上香烛希望它能照亮逝者回家的路。
穿越灾难,亲历希望,收获感动。2009年5月,我和“北京志愿者支援灾区接力计划第23支服务队”其他12名志愿者一起往返五千余公里重走救援路,穿越汶川、北川、青川300余公里地震带,与当地百姓同经风雨,共话未来,亲眼目睹灾区一年来巨大变化,看到了党政安民,百姓图强的一幅幅动人画卷,无不为巴蜀儿女的坚强与奋起而深深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