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在望京街道的温馨家园“互助之火”在这里冉冉升起,这里是冬残奥会火炬8个火种采集地之一,这一天,温馨家园也迎来了一位老朋友——北京冬奥城市志愿者形象大使李楠。
李楠在志愿者服务站点和大学生志愿者及市民合影
李楠摇着轮椅来到温馨家园的会议室,穿着一件北京志愿者蓝色马甲,不同的是胸前写有她的名字。这是志愿服务超过1500小时五星级志愿者的“专属装备”。
今天,要讲述的是李楠的故事。在这座双奥之城,李楠涅槃重生,实现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蜕变。
戛然而止的梦
2003年,一场可怕的交通事故造成了李楠胸椎爆裂性骨折,面临的是高位截瘫。那一年,父母送给李楠26岁的生日礼物是一台轮椅。“我终于不用一直躺着了!”第一次坐上轮椅的她没有想象中那么刺痛,反而释然了一些。
2008年,结束了在医院的康复,李楠要回家了。这一年,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热烈气氛中,中国残疾人事业有着显著推进。李楠家在朝阳区望京街道,刚一回来,朝阳区残联、街道残联便都关注到了她的生活,不但帮她完成了家里的无障碍设施改造,望京街道温馨家园的大门也为她敞开。
在温馨家园开启新征程
在温馨家园,当看到眼前有这么多残疾人都在正常生活,同时还作为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她开始坦然接受了残疾人这个身份。放下一切包袱与负面情绪的李楠以志愿者的身份在这里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
教残疾人唱歌跳舞和他们一起剪窗花、做手工艺品,组织各类活动,担任过团委书记,李楠各方面能力很快展现出来,很快一项重要的任务落在了李楠的肩头——解说员。
2008年在温馨家园,李楠向各国残疾人运动员介绍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那一年望京街道的温馨家园先后接待了来自19个国家的200余位中外残疾人运动员,成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窗口。李楠负责接待,向他们介绍温馨家园的情况以及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2008年,李楠和世界各国的残疾人运动员在一起。(第二排右二为李楠)
为了做好解说,李楠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等外国残疾人运动员来了,李楠才发现,没必要背解说词了,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外国运动员喜爱温馨家园的扇子舞,痴迷于这里的剪纸画,更惊叹山核桃手工艺品的拼接方式。当《我和你》的伴奏响起时,在场的各国残疾人运动员用不同的语言唱起了同一首歌,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14年间,身份不断变化
从北京残奥会到北京冬残奥会,14年间,李楠的身份在不断变化着,从普通志愿者到五星级志愿者,从朝阳区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到北京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她对助残志愿服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城市无障碍设施改造、为残疾人解读相关政策、帮助残疾人就业等涉猎方方面面。
李楠、志愿者与居民们一起做拼图游戏
李楠社会工作事务所在望京设立了。她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除了帮助残疾人也开始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
第一个报名的残疾人志愿者
在2019年12月5日,北京冬奥组委官网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公告时,李楠成为了第一个成功报名的残疾人赛会志愿者。
李楠向路人发放北京冬残奥会宣传册
在筹备北京冬奥会期间,李楠培训了大量的城市志愿者她所传授的技巧不只限于书本,更多的是来自亲身的感受。
就拿推轮椅这件事来说,只有常年坐轮椅的人才知道,如果是一个陌生人来推轮椅心里是多不踏实。如何让轮椅走得更稳,如何躲避路面上的沟沟坎坎,都需要用心来感受来学习。再比如遇到了盲人,热情打招呼是我们健全人的思维方式,对于盲人来说,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他吓一跳,甚至失去方向感。“要在两步以外一边打招呼一边靠近咱们的盲人朋友,然后可以用手背轻轻碰触他。这样在盲人的思维里,他才能有空间概念:有一个志愿者由远及近,并要向他提供帮助。”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让残疾人群体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同时我也想把关爱、信任、接纳、尊重、平等的助残理念传达给每一个人。”——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