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快讯 > 媒体报道 > 北京日报:北京小红门封控小区有支“朝法青年突击队”

北京日报:北京小红门封控小区有支“朝法青年突击队”

日期:2022-05-13      来源:志愿北京

  在朝阳区小红门乡鸿博家园,有一支特别的志愿者队伍——由朝阳区法院11名党员、干警组成的青年突击队,连日来一直驻扎在小区里,每天从早8点忙到晚9点,负担着1000余居民的上门核酸检测、信息采集、物资预订配送、就医需求统计等工作。

1

  5月6日晚,在鸿博家园出现阳性病例两天后,前往该小区支援抗疫的“朝法青年突击队”紧急组建,双桥人民法庭副庭长宋学亮带头报名,成为领队。第二天一早,安排好工作,收拾好行李,宋学亮告别了家人,驱车前往小红门。

  在集结地,他见到了此行的10位同事。他们绝大部分是90后,最小的刚满20岁。还没来得及相互介绍,疫情防控指挥部便下达了第一道指令:“同志们,现在最紧要的任务是立即上门为居民做核酸,大家分组出发。”

2

  拎着各自的行李登上前往封控小区的大巴车,宋学亮向队员们提出三点注意:一是确保安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二是听从指挥,坚决完成工作任务;三是服务群众,及时总结分享经验。

  十分钟后,“朝法青年突击队”进入鸿博家园二期C区。C区12号楼属于封控区,尽管宋学亮和同事们负责的是周边管控区域,但由于相距不远,因此这里的居民同样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的管理措施。

  突击队11名队员被分成4组,每3名队员负责84户、250余人的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工作,以及蔬菜、水果、牛奶等物资的预订和上门配送。此外,还有药品购买、分发,就医需求统计,居民意见和建议的搜集,以及突发情况的协调处置等。时间紧,任务重。经过简单培训,他们便走向了各自的岗位。

  接下来的几天里,小区居民经常能见到突击队员忙碌的身影。常规工作之外,他们还有一些“非常”任务,比如护送五岁的小孩前往同小区的爷爷、奶奶家,凌晨1点多接到居民家中漏水的求助电话等等。他们会主动安抚居民的焦虑情绪,谁家有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都进行了标注,上门时会主动询问生活需求和就医需求。

  事情多,工作杂,至今没有出现一丝纰漏。随着工作越来越熟练,效率也提高了,他们从刚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已是井井有条。怎样设计流程能缩短做核酸的时间?怎样安排人手能让大家轮换获得一些休息时间?他们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办法。

3

  志愿者的后勤保障也在改善。开始时,只有一顶帐篷和两把椅子供大家在小区歇脚,没有热水,没有电源。刚来的第二天,就赶上降温,乡里很快给他们配备了水壶,队员们喝到热水,开心得像个孩子。

  在社区熟悉了三天,他们便开始追着指挥部的同志要任务,全盘接管与居民接触的工作。“我们夸下最豪横的海口是:没有我们完成不了的任务,如果你认为有,那就安排给我们试试。”宋学亮说,短短几天,11人的队伍中便涌现出了大力士、发明家、统计能手、技术达人,也暴露了工作狂、强迫症和“呼噜娃”。

4

  天天上门做核酸,他们跟这里的居民也越混越熟,发现他们都挺可爱:宋学亮和同事马丽颖负责的单元里有一位小姑娘,每次敲门,她都会小跑着过来开门,还会提醒妈妈拿身份证。听她妈妈讲,小姑娘每天都会留意门外的动静,一听到“大白”来了,便赶紧守在门口。

5

  5月12日,小区服务群里有热心业主张罗着要给年轻干警王泽泽介绍对象。尽管隔着防护服,一直看不全“大白”的长相,但业主说:“一看背影就知道,身材好的男孩不会错。”同在群里的王泽泽看到业主们的聊天,脸不禁发热,害羞说,“明天想换个班。”同事们则拿他打趣,“你可别后悔,去了才有缘分!”

  每天13个小时的满负荷工作量,熬不住了就在帐篷里眯一会,忙完手头的工作盒饭都凉了……宋学亮和同事们没有一个人喊过苦,叫过累,反而在与居民的互动中收获着温暖与真情。大家都盼望着疫情早点过去。居民们开玩笑说:“等小区解封了,一定要脱下他们的‘大白’服,看看他们长什么模样。”

6

一键分享: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