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快讯 > 媒体报道 > 北京日报:抗疫日记|沈佳盟:“志愿者”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用心反哺社会的精神

北京日报:抗疫日记|沈佳盟:“志愿者”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用心反哺社会的精神

日期:2022-06-09      来源:志愿北京

1

  记得我当上志愿者,面对第一个检测者,一位年纪比较长的阿姨,排队做核酸时问我:“小姑娘,为什么来当志愿者?”

  是啊,我是为什么选择当“志愿者”呢?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志愿”两个字是在课本上,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横渡鸭绿江,面对的是牺牲、面对的是死亡。2003年,非典给全国带来的影响历历在目,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们奔赴小汤山,正是他们的无畏精神让我们渡过了那次危机。2018年,汶川地震,支离破碎的画面和那些奔赴在一线参与救援、配送物资的“志愿者”,总能让我回忆到落泪。

  这次的新冠疫情来势凶猛,“志愿者”的身影从医疗队伍到普通群众,出现在武汉、南京、上海、山西、广州……真的是八方援助遍全国,而今天,在我的家乡北京,也迎来了大考,我有什么理由独善其身而不参与其中呢?北京是我的家,也是全国人民的首都,我想人人能以“志愿者”为出发点,贡献一点点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家会变得越来越好。

  按照机关党委的部署,身为立案庭一审组内勤的我,第一时间下沉到甘家口街道新街社区支援抗“疫”,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共同筑起社区疫情“防控墙”。

  当我第一天作为志愿者穿上蓝色防护服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份责任与担当。从帮助疫情防控人员导流、分流、答疑,到做一些卫生处理、垃圾整收等后勤事务。我对于一切都处于新鲜的认知,但当真正停下来的时候才感觉到疲倦,才感受到一线抗疫人员的不易,也正是这种感受,在随后的几天逐渐激发出我感同身受的服务意识。

  我需要协助疫情防控人员整理物资进行分类,并在第一时间给志愿者分发,帮助来做核酸的人员扫健康宝,指导没有手机的老年人有序申报,也会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安排上门核酸检测。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一位老人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与其他人不一样,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提供社区轮椅且优先排队做核酸,但是这位老人每次来都是有序排队,也不愿意被人搀扶,做完核酸后,总会扶着社区的长椅喘喘气,然后对我说:“小姑娘,谢谢你们了,给你们添麻烦了,我腿脚还可以,你们要注意安全啊!这样才能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每次看到那位老人在独自排队,我都会给他递上自己的矿泉水,在那个时刻每每抬头望向天空也会觉得天更蓝,阳光更暖心,我们不仅是“志愿者”,也是爱的“传递者”。

2

  工作几日后,等到我再来检测点时,负责人让我穿上了防护服,肩负起更重要的工作。我虽然不是真正的医务人员,但在这一刻,我感觉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虽然穿上防护服后,群众看到的只是一名普通的、看不到长相的防疫工作者,但会被大家尊敬、尊重!就像很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称我为“您”,这个称呼也是现阶段我做为“志愿者”收获的与年龄不匹配的“嘉奖”。

3

4

5

6

  如果这次我不当志愿者,我永远都不会知道,陌生人的一句“辛苦了”,会让我心里多么充满力量,小朋友一句“谢谢阿姨”,会让我开心很久。当工作到饭点时,小区的居民会送来水与零食,没有寒暄,就会马上小跑走掉。一幕幕暖心的瞬间,一次次逆行,都激励着我们共渡难关。

  回到最初的开头,为什么想成为“志愿者”?

  志愿者听起来是名号、是荣誉,但真正的“志愿者”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用心反哺社会的精神。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志愿者之心,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祖国就会更加强大!志愿者可以勇往直前、可以阻隔病毒、可以感动他人、可以传递美好……

  (文/沈佳盟)

  --------------------

  【作者简介】

  沈佳盟,女,年龄28岁,本科学习法律,目前就职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担任立案庭一审组内勤。

  【社区简介】

  甘家口街道新街社区为混合型社区,包括两个老旧小区,一个高档物业小区,27栋楼宇。4月26日起开始的大规模核酸检测,社区检测人数高达万人,其中,居民核酸采样量大概是2500人,企业职工采样量大的时候达到6000人,而社工只有10名。

  【社区声音】

  甘家口街道新街社区党委书记安昊:在北京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核酸检测需要志愿者支持,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沈佳盟同志,不畏酷暑,坚持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参与核酸检测扫码和维持秩序的工作,付出了很多辛劳,成为了志愿者的榜样,新街社区居委会对她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一键分享: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