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蕊
“表演在方泽坛,您沿这条小吃街往前走,在头顶挂着灯笼的大路口左转就能看到表演场地。”昨天8时40分许,距离地坛庙会仿清祭地首场表演还有不到10分钟,大学生志愿者赵毅已经在地坛公园东天门入口处就位,一遍又一遍微笑着重复这句话,为游客指路。
阔别四年的北京地坛庙会回归了,来自北京城市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在门区检票、园内引导、语言翻译等点位上岗。他们身着鲜亮的蓝色马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间忙碌着,用青春守护欢庆年味儿。
赵毅是志愿者小队长,他还有个绰号叫“活地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来地坛公园,对演出和活动的位置不熟悉。岗前培训时,他们遇到不清楚的点位就会来问我,我基本上都能答上来。”赵毅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一张纸质地图——上面除了有各类活动的举办地点和时间,还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关键词,有“红色大房子”“灯笼长廊”“爆肚摊”等。他解释:“这些是我自己的‘地标’,基本都处在园内分岔路口附近。”
家住平谷区的赵毅其实也是第一次来地坛公园。接到志愿引导服务的任务后,他利用假期跑了好几趟地坛,一步一步熟悉园内各种细节。“主要记有特点的建筑物,还要特别注意一些服务设施的位置。”赵毅接受采访时还忙着给游客指路,“您往前走,看到那个高屋顶了吗?最近的卫生间就往那儿走,路边您就能看到。”
游客满意离开,赵毅笑着分享窍门:“我指路的时候会为游客找一个参照物,大家一听就明白。”
北京城市学院大一学生李亚萍老家在山东省枣庄市,今年春节,她选择留在北京,在志愿服务岗位上过年。“北京过年真有年味儿!我‘下班’后要和父母好好分享!”李亚萍兴奋地举例子,北京庙会上不仅有小吃,还可以沉浸式看表演,了解传统民俗。“舞龙、舞狮,还有高跷表演,我感受到大家都逛得很尽兴。我能为大家做好服务,也特别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