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洪水、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回首2010年,有一个名字再度闪耀在中国的记事本上,那就是志愿者。
新兴志愿者群体亮相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生靳秒,有着近3年参与京杭大运河保护工作的志愿者经历。从2007年跟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人员,在杭州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中做文字记录、拍摄资料照片,到2008年、2009年做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杭州项目的立法调研,再到2010年8月组成“大河小道工作室”,靳秒和团队的其他大学生志愿者一同体验了大运河保护的艰辛和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是近年新兴的一个志愿者群体。去年7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作用的意见》就指出,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在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艰辛努力下,许多文化遗产地免遭破坏,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志愿服务走向常态化
2007年,在北京奥运会之前,联合国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和北京奥运会志愿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共同启动一个项目,即“通过开展北京2008奥运会促进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这个为期3年的项目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推动奥运会后志愿服务的持续开展,鼓励公众参与关于扶贫、健康、教育、性别平等和防治艾滋病等方面的志愿活动。
这个项目至今还没有结束,而北京志愿者队伍已超过215万人次,是全国志愿服务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对此,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部长乔晓鹏表示,北京志愿服务发展到今天有不少变化:志愿者年龄和职业多元化,除了高校学生,中老年人、白领也开始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更多地与公众需求、城市发展需求结合,比如针对北京城市老龄化特点,形成了敬老、助老的志愿者团队,在缓解交通拥堵、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方面,也都形成了深耕细作的专业志愿者团队。
注册志愿者逾3124万人
2010年,从上海世博会到广州亚运会,从南方洪水到青海玉树地震,星火燎原的志愿精神在中国处处显现。12月5日,上海举行2010年世博会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参与和接待人数远超过北京奥运会的上海世博会期间,总数超过200万的志愿者展示了“阳光、快乐、奉献、担当”的公民风采。
比起关注度高的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志愿者,更多领域里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也在践行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据共青团中央去年12月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全国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已经超过3124万人,在扶贫开发、助老扶幼、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志愿服务工作。至2009年底,中国已有超过4.03亿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83亿多小时的志愿服务。
作者:欧东衢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