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快讯 > 媒体报道 > 北京青年报:张大诺:辅导残疾人创作“心灵史诗”

北京青年报:张大诺:辅导残疾人创作“心灵史诗”

日期:2011-02-23      来源:志愿北京

■除了座机,张大诺的3部小灵通每天也同时开通■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除了座机,张大诺的3部小灵通每天也同时开通■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年近不惑辞去工作 每周50个小时打电话 从不敢算电话费———

  从今日起,北京团市委联合本报共同推出“寻找身边的青春榜 样”专栏。2011年,我们将对身边的青年典型人物进行系列报道,他们或是企业中的一线青年工人,或是田间地头的青年农民,或是社区中的青年创业者,或是 品学兼优的青年学生,或是热心服务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着感动我们的故事和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同时,我 们身边还有很多优秀青年,在各自岗位为城市的建设做着贡献,我们此次也特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线索,如果您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可以成为我们的“青春榜样”,请在 新浪微博里@“北青本地新闻”进行推荐。

  ■人物:张大诺

  ■身份:志愿者

  ■故事:做临终关怀志愿者

  为辅导残疾人写作辞职

   谁也不会想到,年近不惑的张大诺会辞去报社编辑的工作,每周用50个小时来“打电话”、读写邮件。电话另一端,是身处全国各地的残疾人,有只能控制两根 手指的肌无力患者,有坐着轮椅照顾孩子的单身爸爸,还有在“5·12地震”中截肢的青年,他们都管张大诺叫“张老师”。

  张大诺现为北 京志愿者联合会理事,北京西城区生命关怀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在他的辅导下,4位残疾人出版了自己写作的书籍,40余人正在创作。他的目标是辅导至少50 位残疾人创作系列图书,组成专为残疾人创作的“心灵史诗”,让这些书帮助那些内心绝望的残疾青少年走出来,同时让这些作者也成为心灵关怀者。

  ■4部电话每天同时开通

   “进来吧,我正上课呢。”眼镜背后是温和的目光。张大诺的家里一尘不染,小小的书房里摆满了书。写字台上,笔记本电脑显示的是邮箱页面,座机听筒放在桌 上,三个小灵通屏幕同时亮着。“《外婆的脊背》这一节,你需要用500字描写和外婆一起看到复健方法,1500字写你怎么尝试在外婆的肩膀上做练习,和我 重复一遍这段的内容。”

  这边电话说完,张大诺并不挂,而是拿起一个小灵通。“小冬?哦!敏丹。”捂住电话,张大诺一笑:“一排电话, 经常记不住谁是谁,得确定一下。”这时候,刚才打过的座机里传来一些说话声,是他的学生在和家人说话,大诺并没留意,直到另一个电话里传出比较大声的“张 老师”,他又接起了第三个电话。

  这就是三年来张大诺每天的生活。每天早晨6点,他准时坐在小书桌前开始电话辅导“学生们”,直到中午 12点,下午还有4个小时。对于那些无法工作的残疾人来说,网费、电费都是额外开销,所以电话都是张大诺打过去。“不挂电话是为了保持那种上课的状态,就 跟我在教室里,让学生写作文我不能出去溜达一样。”

  ■为辅导残疾人写书辞去工作

  张大诺还在黑龙江广播电视报工作时,无意中看到一封写给报社的信,一个叫张云成的肌无力少年在信里表达了想自杀却又想成为作家的纠结心情。之后,张大诺用六年时间帮助这个少年完成了自传体作品《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因为这本书,一些患肌无力的病人放弃了轻生念头。

  “那时候我就有个想法,肌无力患者会因为这本书重拾信心,那些患脑瘫、侏儒症、脆骨症的青少年呢?他们也应该有属于他们的书。”张大诺来到北京后,一边在松堂医院做临终关怀,一边寻找那些愿意写出自己故事的残疾青年。

  “后来我觉得实在太累了。”那时候他经常早上6点多坐上地铁,从位于石景山古城的家赶往在管庄的松堂医院,陪老人聊两个小时后,10点半赶到报社上班,晚上给残疾青年打电话辅导他们写书。

  陆续辅导了三位残疾人完成创作后,张大诺开始有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让每个残疾领域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无论是城市、农村,失恋还是婚姻幸福的残疾人,都能找到同样经历的心灵伴侣。

  “2008年年底,我辞职了。那时候想法很简单,我还有点积蓄,爱人的收入也够基本生活的了,等我完成了目标,再去工作。”

  ■写书要先经过3个月“闲聊”

   找到并确定一个合适的辅导对象并不容易,有的人没有信心,有的人被生活所累。张大诺曾十分看好一位单身轮椅妈妈,但她在写了一些后放弃了。后来大诺找到 一位轮椅爸爸,他每天把脸盆放在腿上洗衣服,在轮椅上一边带孩子一边蒸馒头,为了省钱自己用刀挖掉身上的褥疮。“我极力想抓住他,但他却一直没有信心,觉 得自己的生活太平淡。”

  张大诺说,鼓励他们的方法就是经济刺激加精神刺激。“我一方面告诉他书出版后会带来收入,通常都有两三万元,另一方面告诉他一本书可能挽救一个即将精神崩溃的残疾人,他们通常会被这种从来没有过的成就感打动。”

  确定写作主题同样很困难,大诺的方法就是和他们聊天。每一位即将开始创作的残疾人,都要经过和大诺每天一两个小时、长达3个月的聊天期。

  “我发现我不能问,我一提问有的人会紧张,更说不出什么了,所以我就让他尽情地说。”大诺说,“有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跑题,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说到哪里去了,但我还不能打断他们,没准跑题的这部分就是可以写进书里的内容。”

  ■辅导写书从教怎么用逗号开始

  张大诺辅导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小东的男孩住在张家口赤城县的偏远山区,从小瘫痪在床,家里没有电话和电脑,只有一部手机。“我们打5分钟电话能断10次,开始他还客气地说‘不好意思信号不好’,后来实在懒得说了,断了我再给他打,接着说。”

  第一次接触小东时,大诺让他随便写一篇文章来看看。“我看了脑子‘嗡’的一下,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我接到!老师的电话!非常高兴!!’整篇文里只有句号和叹号,我问他‘你会用逗号吗?’他问:‘逗号是什么?’”

  大诺没说别的,“你随便找本书念一段,但不许喘气。”小东读不下来。“这回你在觉得应该喘气的地方停一下喘口气。”小东说:“老师,我明白了,逗号是用来喘气的。”

  用了两年多时间,小东用手机写出了25万字的作品,但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书中只有逗号、句号、叹号和引号四种标点,因为他始终学不会用其他标点。

   “很抱歉让你等了很久。”当记者听到大诺的学生钱敏丹的声音时,她首先说的是抱歉。从记事起,她的身体就一点点失去力气,直到现在只能控制自己的两个手 指。但是,她用了两年时间写下15万字,完成了全书的五分之一。“没有张老师就不会有我的书,写书现在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实现理想是件多么刺激的事”

  一本本书在张大诺的辅导下完成,有的学生在传来最终定稿的时候会在自己名字的前面署上“张大诺”三个字。“我怎么做?删了呗,告诉他们不许给我署名。这,就是你自己的书。”

   一次大诺去看他的第二个学生——轮椅姐妹春曼心曼,姐妹俩给大诺签完名后递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是5000元钱。“这不是稿费,是我们给您报销的电话 费。”春曼说。大诺开玩笑说:“你们要这样,以后我在这个圈里没法呆了,谁还信我啊。”大诺说,到哪儿他都这么说,以自己的信誉做“威胁”,对方通常就妥 协了。

  辞了工作,花这么多精力和电话费,却不要署名不要稿费,大诺图的是什么?“有一天在我的书架上,能有50本残疾人写的书,同时 在一个残疾孩子的人生中,能有1000万字的精神食粮陪伴着他,当他害怕了、不想活了,有书里的人在鼓励他,而这些书都是一个人指导写出来的,这是一件多 么刺激的事啊!”大诺笑着说。

  采访结束后,大诺轻松地说:“跟你说个逗事,看谁经历了痛苦走出来,我就想把他收了。那天看电视,看到姚明受伤了,我想,他这么痛苦,走出来后要是能写成书,肯定是一本很好的书,要是我能辅导……想到这儿我才醒过来!”

  ■本版文/本报记者 史祎

  新闻链接

  张大诺辅导的部分已出版作品

  《假如我能行走三天》 作者张云成,黑龙江肌无力患者,张大诺辅导的第一个创作者。曾经对生活失去信心,现在北京经营网店。

  《如果我能站起来吻你》作者春曼、心曼,黑龙江一对肌无力重残姐妹。姐妹两人分别经历了一场与残疾人和健康人的爱情,对爱情有着热情的态度以及理性的观念。

  《我的左手扶住你的右手》作者乔叶,山西一位弱视女士,她全身心照顾患病并失去工作能力的丈夫,和丈夫一起拼争在生存的战场,同时得到了许多人的热心帮助。

一键分享: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