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房山区娄子水小学顺利开学,青年突击队和志愿者们正在对学校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
青年突击队和志愿者们正在对学校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
青年突击队和志愿者们正在对学校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
青年突击队和志愿者们正在对学校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
青年突击队和志愿者们正在对学校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
2012年8月29日,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镇娄子水完全小学是“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房山区受损最为严重的小学,今天上午,当记者再次走进这所曾被淤泥淹没的学校时,鲜艳亮丽的颜色已经完全代替了一个多月前的黑灰景象。教室里全新粉刷的白色墙壁在蓝绿色墙裙的映衬下格外整洁,操场上新铺设的草坪正绿的亮眼,四周的塑胶跑道已喷涂完成,即将划上一圈圈白色的跑道,也象征着一个崭新的学校将从新的起点上继续出发。从8月14日开始,团市委组织工程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等部门开始娄子水小学重建工作,经过15天的奋战,恢复工程将在明天全部完工,迎接9月1日开学报到的新同学。
“我们要对孩子有个交代”
娄子水小学因紧邻河道成为暴雨灾害中房山区受损最为严重的学校,虽然在今天,学校外围河道里被洪水冲带留下的碎石块和渣土还不能在一时间被彻底清除,但校园内被重新修复的教室和操场已经焕然一新。
作为恢复工程主要施工单位之一,北京市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已经在娄子水小学连续奋战了半个月,提起刚到学校时看到的景象,副主任工程师刘超又不由得紧缩起眉头,“小学操场上的淤泥很厚,踩上去几乎能没过脚,上面有砖头、碎石,餐厅内的冰箱、厨具都埋在一尺厚的淤泥中,整个校园几乎已经没有了学校的样子,整个境况完全出乎了我们的医疗”,刘超说,虽然在雨灾发生后,娄子水小学是住总青年突击队突击奋战的第四个救灾点,队员和工人们的疲惫自不必说,但面对学校、面对等待开学的孩子,大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半个月之后,我们要对孩子有个交代。
在住总突击队整个项目部,最忙的人当属队长岳伟双,记者见到他时,连日的户外工作已经把他的皮肤晒得黝黑,声音已经完全沙哑。虽然施工部分是整个工程的重点,但由于工期紧张,准备各种材料却反倒成了工程的一个大难题。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备料工作,岳伟双用上了自己多年积累的各种人脉关系。“最难找的就是制作花架和座椅的木材的挑选准备,由于用料少,大部门厂家都不愿意接活”,那一天,岳伟双的手机连续打爆了两块电池,从大清早一直到联系到晚上,才找到了一家广东的厂家答应生产。
为了高效完成各个救灾点的工程,岳伟双从7月21日起至今只回过一次家,因为那一天他的爷爷过世出殡的日子,直到那一天,队友们才知道他在爷爷病重期间都没有回家看过爷爷一眼。“那一天他是开我车出去的,到我第二天再从工地开车出去时,发现他前一天开了500多公里,那时,我才明白这一个月,他推掉了家里的多少事,那一天他有多么忙碌”,刘超说。
刘超告诉记者,目前,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共新建、修复了学校围墙400米,大门附近1000平方米地面硬化已经完成,两个教学楼一层5000平方米教室的粉刷、教学楼对面平房屋顶800平方米防水及内部粉刷也已经全部完工,“接下来的24小时是我们最后的时间,这一夜,我们将彻夜奋战”。
志愿“接力”一传十十传百
“爷们儿们:周口店娄子水村小学,操场上淤泥20厘米!淤泥上还有碎石和砖头!但学校没人!9月1日前清理不完,将影响孩子开学!捡石、清泥,还别伤了跑道。现有铁锹120把,给矿泉水,需自己带饭。9点开工!有谁一起来?”这条于7月27日0点18分发出的微博曾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被直接转发599次、评论123次,7月29日,近300人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前往娄子水小学进行清淤工作,短短的100多字在一传十十传百的过程中被演绎成一场志愿“接力”。
“我最早是在‘志愿北京’的网站上看到了招募志愿者到娄子水小学清淤的消息,当时觉得我们身边一定有很多人想为房山做点什么,但由于没有具体的目标,大多数人还和我一样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这个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应该让更多人尽快知道”,微博的发出者北京车友协会会长李云威说,作为一个志愿者,他觉得自己不仅有义务参加志愿服务,也有义务传递信息,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队伍中。
为了保证安全性,李云威与一队志愿者在27日早晨8点半先行出发进行了探路踩点。“半个小时已从中关村到良乡,路况非常好!”“随后从京石高速27号出口离开,前往学校。”“临近小学有个加油站,很方便!”“路况一直非常好!我们9:40已到了,从中关村到这里一个半小时左右”……首次前往的一路上,李云威用微博记录了全部过程,与此同时,众多个打算加入的志愿者也在想象中体验了整个路途。
29日清晨,除了望京奔驰大厦和莲池路往西过五环加油站两个集结点之外,还有众多的志愿者拼车前往,在“开工”地点附近的停车处,超长的车队几乎一眼望不到边。“一下车就集结队伍领取清淤工具,我们首先把教室内、道路上的淤泥搓成堆儿,然后再装车,往外拉。对于教室里的淤泥,大家先把桌椅搬到一边,或干脆搬出来,再用水冲,扫水,最后干净明亮的教室出现了。”
李云威回忆,这些工作说着容易,但其实哪项都不容易。淤泥非常粘,粘坏了不少把铁锹,铁锹头都掉了,更别说大家的鞋和脚了,几乎全被糊满了黑灰的淤泥。而且,这些淤泥还让不少人受伤了,一些女同志的手,在使铁锹挖淤泥的时候,虽然戴着手套,但还是有的摸破了皮,有的摸出了泡。
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房山区学校的清淤工作中,北京各级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累积组织发动志愿者超过1.2万人次,累积服务超过10万小时,累积协助发放物资近10万件,清除淤泥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
的姐捐出第19个“爱心桶”
娄子水小学灾后重建所需要的资金都来源于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可以说,是众多爱心人士的捐款保证了孩子们的正常开学。在他们中间,“首都的士雷锋车队”的的哥的姐是让基金会工作人员印象最深的一个“爱心团队”。
“房山受灾最严重,咱们车队赶快组织起来给那里的受灾群众捐款吧。”北京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两三天里,“首都的士雷锋车队”的队友们在不同时间给队长王凤进打去了电话,但大家嘴里念叨的都是捐款这一件事。
7月24日晚上,广播中插播的一条捐款消息让正在开车的王凤进为大家找到了捐款的渠道。“团市委和北京交通广播发起‘1039青年公益基金’项目,依托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社会发出为捐款倡议,请爱心人士和车友们为在这次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中受灾的群众献爱心”,王师傅说,这正好对上了队友们的心愿,与受灾的老百姓有关,也与这些开车师傅有关。大家用短信传开了这个消息,短短两个多小时,31个队友报名第二天中午到现场捐款地点献爱心。25日中午,除了正在开车的师傅,车队里一大半队友都去了。
在王凤进的车里,记者看到了一个特别的透明花生油桶,“送给最需要帮助的人”——油桶表面贴着的红纸上写着几个格外醒目的大字。王师傅说这是她自制的“爱心桶”,25号那天,她捐出了自己积攒的第19个“爱心桶”,一共781块。“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需要大家尽微薄之力献上一点爱心,可每当遇到这样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手里的钱太有限,后来是我爱人给我想出了一个妙招,制作一个‘爱心桶’,每搭载一位乘客,就往自桶里存一元钱,这样既能极少成多,而且对日常的工作也是一个激励”,就这样,多年坚持下来,王凤进已累计捐出了18个沉甸甸的“爱心桶”,这一次又捐出了第19个。
但25号过后,这一次捐款还引发了一场“小风波”,“我年际是大了,但也不能剥夺我献爱心的权利啊”,今年53的高福友师傅还不能灵活地用手机收发短信,手里的那个不听话的老款手机让他错过了队里的集体捐款。除了高师傅,其他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捐款的几位师傅也都找到了王凤进,让她再组织一次捐款。
就这样,7月27日,雷锋车队的师傅们带去了“第二次捐款”,两次捐款共计4230.40元。或许在252万元的援建总投入中,这仅是一个不太大的数字,但两次浓浓的爱心捐赠让这些的的哥的姐成了捐赠现场最熟悉、最可敬的面孔。得知他们的捐款将被用于重建房山区受灾最重的小学的消息时,王凤进说,队友们还希望在学校开学的那一天,把雷锋车队的队旗送到孩子们手中,让孩子们牢记“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