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存到相册 |
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有一个无比温馨和令人感动的环节,志愿者的代表走向场地中央,他们列成一队由运动员代表向他们献花。这个从北京奥运会传承下来的向志愿者鲜花仪式,是对服务于伦敦奥运会的7万名志愿者的肯定和褒奖,这其中也包括来自北京的9名志愿者。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这是北京志愿者风采展示的最好诠释。7月24日晚,2012年伦敦奥运会北京志愿服务团出征。团市委书记常宇在机场为9位志愿者佩戴了国际版的“微笑圈”,并嘱咐,“一定得把北京的微笑带到伦敦奥运会上……”
9位身穿蓝色志愿者服装,称自己为“蓝京灵”的他们是受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SO之邀,于7月25日至8月2日期间参与伦敦富海姆志愿者中心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这支团队成了伦敦奥运会期间唯一受邀的海外志愿者团队。队员们来自不同行业,他们当中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文化公司的CEO、在校大学生等。他们均有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经历,其中6人服务过北京奥运会。
抵达伦敦,志愿者们没有休息,直奔汉默史密斯·富勒姆志愿者中心参加火炬传递的培训。该中心是当地的一个社区性的志愿服务中心,这里的志愿者们将承担火炬传递、男子公路自行车赛、奥运市民欢乐节等活动及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来自北京的志愿者们将与当地志愿者共同完成这些服务。
随后几天中,“蓝京灵”们的身影常出现在一些服务站点,他们以专业的服务传播着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经验,展现北京志愿者的风采。他们的微笑服务不仅赢得了伦敦市民的好感,也赢得了当地最高长官的盛赞。
文/本报记者李晓迪
感言:参加两届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对我而言,是一次梦想的延续。
两次奥运延续梦想
李菊:曾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曾作为170万志愿者的代表之一,在鸟巢接受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新当选委员的献花。
李菊的脸上始终挂着甜甜的微笑。在伦敦,她和队友们一起参与了火炬接力、男子公路自行车赛及市民欢乐节等志愿服务。四年前,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作为赛会志愿者的李菊和另外11名志愿者一起登上了颁奖台,接受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新当选委员的献花,这无比的荣耀激励着她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没想到还能到伦敦继续为奥运服务。”参与两届奥运会志愿者服务的李菊感触颇多,她认为,与北京相比,伦敦奥运的志愿者中年长者比例高些。而相对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细致到位,英国志愿者则显得相对随性些,却热情高涨。“其实我们每个志愿者本身所承担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也许奥运会少一个志愿者不会有任何的影响,然而正是这样的涓涓溪流汇聚在一起,成就了规模庞大的奥运会。”李菊很认同伦敦奥组委赋予志愿者的名字:成就奥运的人。
文/本报记者李晓迪
感言:送祝福、传经验、展风采。
穿蓝色志愿者服装是我的梦想
郝艺骅:新西兰籍华人,文化公司CEO。
9名志愿者中,唯一的外籍人士,一名在北京长大的新西兰籍华人,她的双重身份和她对祖国的热爱,让她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8年,定居新西兰的郝艺骅自发组织了所在社区的15名华裔自费来北京,为奥运服务。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因为怀孕郝艺骅没能穿上蓝色的志愿者服装,这曾是她的一件“人生憾事”。正是这份遗憾促使她这次报名参加伦敦奥运会。
在伦敦期间,郝艺骅除了与同伴们一起完成志愿服务工作外,还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和记录拍摄工作。每天要编辑制作视频资料,及时把稿件和照片等发回北京。“时间太紧了,调研时路过大英博物馆,我都没能进去看看。”做文化传播工作的郝艺骅对各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没能参观心仪的博物馆让她多少有些遗憾。“不过没关系,我以后自己再找时间去吧。”
郝艺骅认为,成为奥运志愿者是一辈子都值得纪念的经历。而能连续两次参与奥运会,更是奇妙无比。
文/本报记者李晓迪
感言: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橄榄球队长主动与其合影
赵晨:在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工作指导中心工作。
7月26日,伦敦的上空碧蓝如洗。这一天“蓝京灵”们将承担火炬传递的服务工作。传递活动将于下午2点进行,然而为了做好保障工作,赵晨和同伴们一大早就集结在一起,他们要利用上午的时间先去踏勘传递路线。
“我们要和当地的志愿者一起,负责两个路段的保障任务,路长加起来约5公里。”赵晨说。上午大家拿着地图沿传递路线走了一遍,记下周边的明显建筑、应急设施位置、火炬对接点等重要信息。赵晨所在的小组在汉默史密斯政府楼前执勤,这里恰好是一处火炬对接点。
下午2点,“李维斯,李维斯!”当作为火炬手的英国橄榄球队队长一出现,观众便兴奋起来,他们一边欢呼,一边向他围拢。为维护现场秩序,保障火炬正常传递,赵晨立刻跑到火炬手旁边,礼貌地劝离观众,随后和小组的其他志愿者一起护卫李维斯继续前行。
看到眼前这位黄皮肤、黑头发的小伙子,这位队长先是一愣,赵晨立刻指着胸前的五星红旗,“我是北京的志愿者。”李维斯竖起了拇指“Thank You”。完成火炬传递任务后李维斯主动来到赵晨身旁一起合影。文/本报记者李晓迪
感言:志愿服务是一个自觉、自愿,充满爱心的神圣事业,也是一个在社会中寻找自我价值的良机。
救助伤者遭遇当地法律限制
庞宇: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
7月28日,北京志愿服务团将承担男子公路自行车赛的志愿服务和赛事保障工作。自行车赛是一项很受英国民众喜爱的运动,当天,来看比赛的观众非常多。上午10点左右选手们一阵风似的过去了,观众们开始向紧邻的公园退去。公园草坪上悬挂着大屏幕,正同步直播自行车比赛。观众在这里一边野餐,一边继续观看自行车赛,共享奥运的欢乐。
“蓝京灵”们也来到了公园。“这几天虽然紧张忙碌,可没机会发挥自己的医疗专业特长。”想到这些庞宇有点失落。不一会儿,同伴朝他高喊,“快过来。”庞宇和赵晨急忙跑过去,看到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蜷在妈妈怀里,左侧眉骨和腿部都有伤,原来孩子玩轮滑时摔倒了。
虽然有着丰富急救经验的庞宇和赵晨都有处置伤者的能力,然而按照英国法律的规定,他们不能给孩子进行深入诊疗,只能等当地的医生进行急救。等待期间,他们提供了纱布,让孩子父亲找些冰块先给孩子冷敷。孩子哭闹,庞宇摘下手上的微笑圈递了过去。小家伙的注意力一下转移到五色的微笑圈上,不再哭泣。几分钟后,当地的急救医生赶到,看到北京志愿者的处理方法,他们不住地称赞,“非常好,很专业。”
市长称赞北京志愿者
在伦敦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BBC电视台全程直播。汉默史密斯·富勒姆市长白琳达·多诺婉在直播时看到了北京志愿者参与火炬护跑,北京志愿者那种认真和专业的状态感动了她。当天,她委托当地警员向北京志愿者们表示感谢和慰问,“你们太棒了,我为你们鼓掌。”随后,这位女市长亲自到现场慰问北京志愿者,并写下了一段话:“A huge welcome to Hammersmmith&Fulham.Thank you so much for all your help.”文/本报记者李晓迪

保存到相册

保存到相册

保存到相册

保存到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