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人物 > 优秀志愿者 > 北京市首批五星级志愿者-杜小龙

北京市首批五星级志愿者-杜小龙

日期:2015-05-26      来源:志愿北京

杜小龙为空巢老人送菜上门

  杜小龙为空巢老人送菜上门

杜小龙为社区居民送去爱心蔬菜

  杜小龙为社区居民送去爱心蔬菜

杜小龙重阳节走访慰问东华门街道空巢老人

  杜小龙重阳节走访慰问东华门街道空巢老人

杜小龙资助郊区贫困学生

  杜小龙资助郊区贫困学生

  杜小龙,一位普通的来京务工人员,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终于在北京立住了脚,经营数家餐馆和企业。事业有成后,杜小龙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因为他要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帮助他人,回报社会。他主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他拿出10多万元来帮助素不相识的下岗职工,用爱心挽救吸毒人员,并连续多年资助北京郊区的上百名贫困学生;他自2004年起,坚持每年参加义务献血,累计5000余毫升;他连续多年资助北京郊区的上百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用爱心助力成长;他自2012年6月起,坚持每周为东华门地区66户空巢老人、残疾人及生活困难家庭配送爱心蔬菜,把关爱送到弱势群体的身边。他常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首都人民帮助了我,我要用自己的一切回报首都人民,表达我对首都人民的感恩之情。

  一、他饱尝创业的艰辛,感受到人间的真情,把首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杜小龙1976年9月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地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只好辍学外出务工。在杜小龙最无助的时候,一位在北池子开餐馆的老板收留了他。为了回报老板的知遇之恩,杜小龙主动提出只管吃住,不要工钱。白天,他刷碗、洗菜、打扫卫生;晚上,则自学烹饪技术,钻研厨艺。1994年,杜小龙考取了特三级厨师资质。随后的7年间,杜小龙开过8家餐馆,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几乎是屡战屡败,经营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多月,直到2004年在东城开了“北京天天醉酒家”才稳定下来。这期间,他不知吃了多少苦,流过多少泪。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杜小龙在困难的时候没有倒下去,那就是来自社会的关心和帮助。1999年,看他诚实可靠,北京的房东将自己的饭馆交给杜小龙经营管理;2006年,一位餐馆的常客得知他的事迹后,在《中华博览》杂志上写文章宣传报道他……这一切,让杜小龙倍感温暖。从那时起,他就把北京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把首都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

  二、他用善良和爱心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在历经苦难后,杜小龙终于收获了自己艰苦创业的成果。而这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56岁的周天军在下乡插队时失去了左手,身体残疾的他2000年秋天又从北京照相机厂下岗失业。杜小龙得知情况后,让周天军留在餐馆帮忙。身体残疾的周天军,在餐馆里干不了什么活,但工资比一般服务员都高。2005年,周天军的母亲因病住院没有钱交押金,杜小龙知道后,二话没说向朋友借了4万元给周天军的母亲看病。如今,在杜小龙的帮助下,周天军的孩子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40多岁的老吴1989年下海,经商挣了大钱,却染上了吸毒的恶习,将百万家产挥霍一空,还数次被强制戒毒,媳妇和他离了婚,父母、兄弟都不理他。杜小龙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收留了老吴。在杜小龙的帮助下,老吴彻底戒了毒,家庭关系得到很大改善,还当上了饭馆的值班经理,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6年,杜小龙主动联系怀柔区燕湖镇长园小学,连续3年为30名贫困学生送去捐款,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2008年,他又与长元小学签订助学协议,成立“杜小龙奖学金”,每年向学校5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每人资助500元。每年寒暑假,杜小龙都会抽出两三天,租车把自己资助的孩子们接到城里,陪他们参观游览。他说,希望孩子们多看看,这样可以增长见识,激发学习动力。2010年6月,杜小龙资助的三年级学生张思萌,在北京市比赛中获得英语科普剧特等奖。

  2011年,杜小龙又资助4万元,为门头沟区清水镇的400名中小学生集体上了医疗保险。同年11月,清水镇中学初一(二)班学生王建宇突发脑出血,需要立即进行开颅手术,手术费将近10万元。王建宇的母亲是残疾人,父亲在外打工,家庭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幸亏有了杜小龙资助的医疗保险,手术费可以报销一半,加上学校垫付的3万元,小建宇顺利完成了手术。

  2007年至今,杜小龙累计资助山区贫困学生680人。2014年9月,杜小龙又与黑芝麻胡同小学签订捐资助学协议,三年赞助学校40部电脑。

  2014年春节前夕,杜小龙将100桶食用油、100袋大米、100袋富强粉和春联、慰问金等慰问品,送给交道口地区100户困难家庭,献上自己的爱心。他与交道口街道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帮扶协议,每年春节慰问地区百户困难家庭,并长期帮扶4户孤寡残疾老人。

  三、成立兄弟帮扶中心,热心帮助东华门地区生活困难群众

  2012年3月,杜小龙注册成立了北京市东城区兄弟帮扶中心。2012年6月,杜小龙与东华门街道签订帮扶协议,正式启动“改善周末生活帮扶计划”,每周向地区66户空巢老人、残疾人及生活困难家庭送去一份爱心蔬菜,至今已经坚持了两年半的时间,受益群众累计达到8500余人次。

  杜小龙对于爱心蔬菜的品质要求十分严格,不仅做到荤素搭配、营养膳食,还将每一份蔬菜都择好、洗干净,再分装到保鲜餐盒里,保证了菜品的新鲜卫生。针对老年人口味清淡,喜欢吃软和、易消化的食物的特点,兄弟帮扶中心在准备菜品的时候,更多地选择了青菜、豆腐、萝卜、鸡蛋、西红柿等健康食物。杜小龙与志愿者们在送餐的过程中,还会与空巢老人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对菜品的意见和希望,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分装爱心蔬菜的地点距离东华门街道有一段路程,无论严寒酷暑,志愿者们每周都骑着电动车,把爱心蔬菜准时送到社区,风雨无阻。

  为了让社区老年人吃上新鲜的放心菜,每到周末送菜的日子,杜小龙和兄弟帮扶中心的志愿者们凌晨一点就会准时从床上爬起,准备菜筐、饭盒和工具。两点开着金杯车来到大兴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选购蔬菜。由于批发市场太大,不同菜系分在不同区域,30多种蔬菜和副食要在10个区域采购,简单算下来在市场里怎么也得走上七八公里,等到把选购完的上千公斤蔬菜一一搬运到车上,往往已经是清晨五、六点钟了。直到把爱心蔬菜陆续送到社区居民的手中,杜小龙和志愿者们才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休息。

  除了每周的送餐服务外,杜小龙还会在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时候,为空巢老人和生活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以及土豆、豆腐等蔬菜副食品。自2012年冬季起,杜小龙连续三年从外省市的蔬菜生产基地购买几十吨大白菜,连夜走高速公路运到北京,再送到空巢老人、残疾人和生活困难居民的手中,受益群众累计达到2000余人次。每到六一儿童节,杜小龙还会向困难家庭的未成年人赠送书包、水杯等学习用品。2014年5月,在东华门街道“邻里守望幸福金婚”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杜小龙为地区15对金婚老人冲洗了30寸的金婚纪念照,装裱镜框后,送给老人们留作纪念。

  杜小龙虽然慷慨助人,但自己仍然保持着俭朴甚至清贫的生活。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穿名牌服装,吃饭几乎每餐都是面条。除了谈生意请客,他很少外出吃饭,没事不出门,不旅游。2014年8月,杜小龙终于喜结连理,但他没有买房,他和爱人至今还住在集体宿舍里。

  如今,在东城区,许多社区居民都知道有一位“身边好人”叫做杜小龙,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好人做好事,好事做到底”的人生格言。杜小龙最大的梦想是建立一所公益养老院,让生活困难的老人能在这里安享晚年。而他每天正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着快乐与满足。

一键分享: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