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京郊沃野。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知行合“义”实践队青年志愿者们,奔赴北京市平谷区平谷镇和平街村,开展“千人百村”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团队以“法学赋能乡村治理,数字助力文化传承”为主线,把专业所学化作志愿行动,奏响一曲“知行合一、青春奉献”的田园交响。
普法小课堂:法理润心,青春送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志愿服务让法理落地生根。青年志愿者依托法学专业优势,开设两期“普法小课堂”。首期以“法律知识普及:仁义为本,依法行事”为主题,紧扣和平街村“仁义精神”,用日常生活案例阐释宪法、民法、刑法,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种子播进村民心田。第二期聚焦“家事法律安心指南”,围绕《农村土地承包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规,以案说法,为村民答疑释惑,用青春热情点亮乡村法治微光。
数字乡村:云端架桥,志愿赋能
数字浪潮奔涌,青年志愿者为乡村插上“云翅膀”。他们协助村委注册“仁义和平街”官方公众号,手把手完成功能设置、内容运营,并录制简易教学视频;举办“数字素养提升工作坊”,一对一教授短视频拍摄、电商平台实操,用志愿服务帮村民跨越“数字鸿沟”。
义田躬耕:汗滴禾土,志愿体悟
知行合一,贵在躬行。青年志愿者深入农业生产与民生服务一线:在“乐年餐厅助老”中,备餐供餐、清洁环境,陪长者话家常,用青春温度传递敬老温情;在爱心菜园里,顶着烈日采摘玉米、分拣包装,用汗水读懂“粒粒皆辛苦”,在服务“一老一小”中把志愿精神写进乡土。
仁策兴农:品牌为笔,志愿助销
产业兴,则乡村兴。青年志愿者化身“乡村推荐官”,多平台推广“仁義泇·兴”系列农产品:为优质秋梨拍摄短片,突出绿色种植;深度参与荷花节策划,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邀请函;在北台头村电商助农现场,与村民一起采收、分级、包装,并开展直播话术、镜头感志愿培训,为农产品上行搭起数字桥梁。
义启新禾:文体并举,志愿传承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青年志愿者携手村民打造“唱响一夏”联欢会,广场舞、排球舞、乒乓球友谊赛轮番登场,让文体志愿活动成为凝聚乡情的纽带;开设“金箔贴画非遗工坊”,手把手教村民贴箔技艺,让指尖非遗在乡土焕发新生;围绕“梨”“荷”意象开发文创,用青春创意为乡村文化IP注入持续动能。
仁义双燧:精神铸魂,志愿调研
文化振兴,根在铸魂。青年志愿者围绕“仁义文化”开展问卷与访谈志愿服务:回收有效问卷140余份,分层访谈村两委、老党员、乡贤及普通村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倾听记录心声,为乡村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贡献青春调研力量。
文脉赓续,山河日新。此次“千人百村”志愿服务活动,知行合“义”团队以法律为笔、以数字为墨、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骨,在京郊沃野绘就一幅“仁义和平”的青春画卷。未来,这群青年志愿者将继续深耕希望田野,让志愿之泉涓涓不竭,滋养乡村发展沃土;让青春之智生生不息,汇入全面振兴洪流,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史诗中续写更加动人的志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