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人物 > 优秀志愿者 > 北京市首批五星级志愿者-叶如陵

北京市首批五星级志愿者-叶如陵

日期:2015-05-26      来源:志愿北京

7.24健康讲座 01

  7.24健康讲座

党员志愿者朝阳区红十字会培训员叶如陵认真讲解包扎技巧

  党员志愿者朝阳区红十字会培训员叶如陵认真讲解包扎技巧

为居民进行血糖监测

  为居民进行血糖监测

叶如陵耐心为居民解疑释惑

  叶如陵耐心为居民解疑释惑

叶如陵在爱心小屋为居民看片子

  叶如陵在爱心小屋为居民看片子

  叶如陵,男,1940年7月生人,汉族,1964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6月入党,大学本科学历。1999年被评为国家卫生系统全国先进个人,2000年10月,从西藏退休回到了阔别31年的北京,现为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11号楼801室居民。

  1970年初,叶如陵响应周总理的号召,从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报名,跟随卫生部医疗队到西藏支援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原定期限是三年,可期满之后,他想“像我们这样的人,北京太多,而西藏太少,西藏需要我们。”于是便留在了西藏,一干就是31年,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西藏的百万翻身农奴、献给了缺医少药的少数民族地区。

  叶如陵在援藏工作期间任西藏卫生厅干部保健处处长兼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医疗和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回到北京,许多医院都出高薪份聘请他去医院继续工作。面临着金钱和责任的选择,他想“像我们这样的人,医院里太多,而社区里太少,社区的居民更需要他来服务。”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自愿在社区担任党员志愿者这个角色,心甘情愿地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为社区百姓服务。不管白天和夜晚,只要社区居民找到他看病,都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事情为社区居民看病和接受咨询,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耐心细致,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在非典时期,他陪着需要到医院看病和住院的居民,不知疲倦地往返奔波,加深了和居民的感情。根据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病),他自编教材,在街道办事处和其它几个社区讲课。由于结合实际讲解,通俗易懂,非常受社区居民的欢迎。他不仅有为民服务思想,而且有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虽然他从医多年,但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医学知识也需要更新。于是他自费到北京各大医院去听课学习,掌握最新的医学动态,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力争采用最佳的医疗手段为社区居民解除病痛。

  在北京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中,叶如陵被香河园街道办事处聘为“香河园街道办事处建设学习型家庭报告团”成员,到各社区巡回作报告。为了响应在北京市积极开展“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号召,社区居委会要组织成立合唱团、小合唱队、舞蹈队、书法学习班、英语学习班等活动组织,找到他让他牵头组建,他二话不说,东奔西忙,积极动员居民参加,协助社区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各组织就组建完毕,并在社区内外开展了许多娱乐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红五月里,组织合唱团歌唱“红旗颂”、“社区一家亲”;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小合唱队又唱起了“你是一个共产党员”、“八荣八耻之歌”等歌曲。在香河园街道办事处举办的各次歌咏比赛中,西里社区先后获得了一、二等奖。前一段时间,书法学习班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举办了“八荣八耻”揩、隶书法笔会。同样,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在一位外籍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他带领英语学习班的学员们刻苦学习英语口语,起早贪晚,一便又一便地反复读反复写,有一种不学会誓不罢休的劲头,以这种刻苦精神,得到了外籍志愿者老师的表扬。在北京市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通过社区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西坝河西里社区成为北京市十个安静小区之一,最近又获得全国绿色社区称号,西里获得的每一项荣誉都凝聚着叶如陵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他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只求奉献和服务,不求索取,不图名利。他为人忠厚,不骄不躁,总是谦虚地说:“我虽然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但我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人退休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不能退,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也不能退。现在,我的岗位在社区,我愿意为社区的老头老太太和全体居民服务”。

  他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又是一名优秀的党员志愿者,在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过程中,他又被聘请为北京市、朝阳区红十字会志愿者,参加救护知识培训。承担到各区乡、社区及高等院校、建筑工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多媒体教学讲座。他虽然是义务讲课,但从不敷衍了事,认真背好每一节课。自己制作幻灯片,不会就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认真准备课件。同时,讲课还注意针对不同的听课对象,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和课件,让大家听得懂,学得会,深入浅出,实用性强,遇到突发情况时能用得上。听过他讲课的人,大家都说好,可叶如陵同志从不满足,继续不断扩充新知识,决心加倍努力做好自己肩负的每项工作,再创新佳绩。

  除了自己积极投身志愿事业,叶如陵还带动身边人共同参与社区建设。2007年,他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建立了“叶如陵团队工作室”,团结和吸纳更多党员、志愿者力量,无偿为社区百姓提供义诊、咨询、医疗知识普及等服务。工作室一方面向公众开展医疗知识普及,开设了健康保健知识课堂,根据居民需求,制作《文明养犬、预防狂犬病》、《地震中自救互救》等幻灯片课件上千张,几年来共讲课341场,听课群众逾万人。另一方面,他们也针对个体进行医疗咨询救护,为居民提供“家门口”式便捷贴心的医疗咨询救护服务,为所有受助者建立了健康档案,使居民更加科学地关注自己的健康。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叶如陵公开了自己的家庭电话,只要居民有事儿都可以找他。一天凌晨,邻居冯玉梅突发胆囊炎,给几个老姐妹打电话都帮不上忙,她老伴走的早,孩子们又都不在身边,情急之下想到了叶如陵。叶如陵二话没说,马上把病人送到医院,这才转危为安。同时,工作室还潜移默化地推动社区和谐发展,在群众求医问药的过程中注重倾听百姓心声,了解并及时反馈他们的诉求,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叶如陵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仅注意解决当下问题,更注重积累、总结。在多年的志愿服务中,他发现社区内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理想。分析原因认为主要包括:一是知晓率低,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的多,体重减少)的症状,不少居民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二是治疗达标率低,即使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因为不影响吃喝,不少患者并不在意,不吃药或不正规吃药,直到严重的并发症出现,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痛苦,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三是要控制糖尿病,除了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药物治疗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非常重要。患者由于对自己的病情不重视、加上经济上的原因、到医院去监测血糖不方便、自己监测不好掌握等原因,小区内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血糖监测很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叶如陵建议开展“行走在身边的保健医”项目,即为居民提供免费的血糖监测、义诊、讲座等活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健康水平。两年多来,参加项目的50名患者通过监测血糖和叶老师一对一的“糖尿病教育”,血糖数值已有了从高到低的明显变化,同时居民们对糖尿病知识、预防、治疗的认识有大幅度的提高,全面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截止到2014年7月,已有50人成为重点关注对象,连续两年享受监测血糖和叶老师一对一的“糖尿病教育”服务。全年共开展血糖检测活动18次,义诊活动76次,讲座4次,受益人达到五千余人次。

  在日常生活中,叶如陵发挥了积极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爱心小屋”、“大讲堂”等多种渠道参与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并积极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在为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更使志愿服务和关注社区的理念向高校中延伸。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工作室的成员纷纷表示将竭尽所能团结和吸纳更多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履职尽责,争做表率。

  到现在,叶如陵已经在社区默默奉献了十四年。他用他的爱心、诚心和耐心,跟很多社区居民交上了朋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者的内涵,他也从中收获了快乐的心态、健康的身心和幸福的感受。他说,“如果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亲民、务实的事情,社会不就更和谐了吗?退休之前,我在西藏为领导干部做保健医;退休之后,我在社区为居民做保健医;我要一直做下去,做一辈子的志愿者,和更多的老人交朋友,做一辈子的居民身边的保健医。”

一键分享: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