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健致毛主席纪念堂志愿服务项目的信
“雷锋姐姐”(二排左一女)随信附赠1964年见到毛主席的珍贵留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养猪姑娘”冯健在饲料场
雷锋利用在京转车的机会,在天安门前照相留影
将军志愿者走进毛主席纪念堂话雷锋、讲传统活动已经连续进行了四讲,远在雷锋家乡和第二故乡的雷锋工友、战友,也关注着两代雷锋人的对话。他们为老雷字号走进毛主席纪念堂播散雷锋种子高兴,更为年青一代志愿者在主席身边担当起“为主席站岗,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而骄傲,连日来,雷锋战友、工友打电话、写书信,鼓励毛主席纪念堂志愿者像雷锋那样,奉献青春、服务人民。乔安山同志打来电话慰问青年志愿者,表示有机会一定来毛主席纪念堂与志愿者共同为毛主席站一次岗。
7月13日,“雷锋姐姐”冯健在雷锋家乡湖南长沙给毛主席纪念堂志愿者写信一封长达7页的密密麻麻的亲笔信,还专门寄来一本她刚出版的新书《雷锋从这里起步》,介绍雷锋在湖南家乡18年成长。这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年楷模,还随信寄来一张珍贵的老照片。1964年6月,冯健同志出席在京召开的共青团“九大”,作为先进青年代表,第三次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珍贵留影。冯健同志在信中回忆了她和雷锋交往的六、七年,回忆了雷锋渴望见到毛主席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雷锋是孤儿,何以有姐姐?这要从雷锋早年在家乡的青春偶像说起。常有人发问,全国人民学雷锋,雷锋当年学习谁?冯健同志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一位全国青年标兵和楷模,对雷锋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冯健同志在《雷锋从这里走出》一书中,写道“作为望城人,令我感到极为幸运的是,我不仅与雷锋同乡,而且在雷锋人生最后的六、七年——也就是雷锋16岁那年到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直到他离湘北上在部队牺牲前这段时间,我与雷锋有将近6年的友好交往。因我比雷锋年长3岁,他一直叫我“冯健姐姐”或“健姐”。自然,我也非常喜欢这位不是亲弟却胜似亲弟的‘小雷’“,那时雷锋叫“雷正兴”。
1953年,冯健高小毕业后,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回乡务农,因表现突出,1954年被选为西塘农业社第二社长,1955年9月第一次上北京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并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见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56年春,为响应望城县委大力发展养猪业的号召,冯健辞去合作社领导职务,到猪场当起了饲养员。1957年5月,冯健进京出席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见到毛主席。
冯健同志毕业回乡务农成为全国青年人的典范,对雷锋高小毕业抉择未来人生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雷锋小学毕业典礼大会上,雷锋表示,要向冯健姐姐学习,回乡务农。毕业典礼第二天,雷锋在少先队黑板报上写了一篇文章,说“我的生命是党救活的,我穿衣、吃饭、成长、学文化是党和人民供给和培育的。我已经十六岁了,应该自力更生了,我不能要党和人民再供给我升学。建设新农村急需要一批有文化的人才,我可以适应目前农村的需要,我一定要像冯健姐姐一样,当一个有出息的新式农民”。在文章结尾处,雷锋祝同学们升学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升入高一级学校。他说:这里有我朝夕相处可依的老师,我在农村边劳动边学习,让我们在不同的学校来一个学习竞赛。
五、六十年代,冯健先后三次见到毛主席,前两次雷锋在湖南家乡工作,冯健从北京回到家乡后,只要一有时间,雷锋就缠着冯健给他讲见到毛主席的情景,打听的特别多、特别仔细。他问毛主席的身体好吗?毛主席接见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毛主席和你握手吗?对你讲了些什么话?你见到毛主席时的心情怎样?甚至连毛主席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走路的姿势等等,一点一滴他都想知道。可以想象到,一个饱受旧社会苦难的孤儿,他是多么想见到恩人毛主席。
1958年11月14日上午,雷锋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鞍钢参参加工业建设,在北京中转停留了三个小时。一下火车就与同乡好友张建文直奔天安门广场。他在长安街上跑呀、跳啊,接连以天安门城楼和华表为背景拍了三张单照。
雷锋在金山桥上坐了很久,引起执勤解放军战士的注意。卫兵告诉雷锋,金水桥上不准久留。雷锋问道:“你在这里执勤,一定见过伟大领袖毛主席”?战士回答,“我在这里执勤快两年了,也没有见过毛主席”。战士告诉雷锋,“见毛主席要做出大贡献,应当是英雄模范”,雷锋明白了,仰望着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正前红墙上的毛主席巨幅画像,行了一个军人的举手礼,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在继续北行的列车上,雷锋意犹未尽,对张建文说:“我要以冯健姐姐为榜样”,做出成绩当模范,一定要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毛主席。令人遗憾的是,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因公殉职,生前未能见到毛主席。雷锋牺牲一年多后,1964年6月中旬,冯健出席在京召开的共青团“九大”,在人民大会堂第三次见到毛主席。6月11日下午,在毛主席接见与会的青年先进人物时,冯健作为湖南代表与毛主席握手交谈,并在他老人家身边照相。冯健回忆到,如果当时雷锋还活着,以他当时在部队的优秀表现推测,雷锋极有可能作为部队青年代表与会。若能如此,雷锋当年在望城县委机关工作时说的:他要学习先进,努力做出成绩,同我“一道上北京去见毛主席”的愿望定然能实现。
7月8日,雷锋生前战友,海军原副政委冷宽中将与毛主席纪念堂志愿者见面时,讲到雷锋想见毛主席、毛主席知道雷锋,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并说雷锋班第二任班长作为国庆观礼代表进京见到毛主席,实现了雷锋一生的愿望。我们在毛主席纪念堂领袖展厅也亲眼目睹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手迹。
今年6月,将军志愿者走进毛主席纪念堂与志愿者共话人生活动启动后,冯健得知这一消息,非常关注,这位一生三次见到毛主席的老人,非常希望来纪念堂再看看毛主席,与首都志愿者一同为主席站一次岗,但碍于年事已高,身体欠佳,难以成行,她特地给毛主席纪念堂志愿者写来一封情深意切的亲笔信。冯健的来信也鼓舞了志愿者。正在执行2015年第八批次志愿服务任务的北京工商大学的毛主席纪念堂志愿者服务团队立刻给冯健奶奶回信。他们代表所有在毛主席纪念堂做过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向冯健奶奶致以诚挚的敬意,决心做雷锋传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将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延伸阅读:
雷锋同乡及生前好友冯健给毛主席纪念堂志愿者的信
毛主席纪念堂青年志愿者朋友们:
你们好!你们辛苦了!
首先,请接受来自毛主席家乡湖南的一位耄耋老妪的热忱问候和衷心敬意。
长期以来,你们怀着对毛主席的崇高敬仰和无限真诚的深厚感情,不辞辛劳,满腔热情,以志愿者身份在毛主席纪念堂为毛主席站岗,为前来瞻仰毛主席遗容和参观毛主席纪念堂陈列室的国内外各界人士服务。你们的行动,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美德,其情可敬,其义重大!为此,谨衷心地为你们的行动点赞,向你们学习、致敬!
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是我们党、国家、军队的伟大缔造者,他的光辉思想永远照耀我们前进的征程,他的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从而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敬仰。在这方面,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即为典范。在此,请让我就亲见亲闻的一些事实对雷锋生前无限热爱和无限敬仰毛主席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作为雷锋同乡(湖南长沙望城区)及其生前好友之一,我有幸在雷锋人生最后的六七年------也就是在雷锋(当时叫“雷正兴”)16岁那年被破格录用为望城县委机关“公务员”(通信员)直至他离湘北去在部队牺牲前这段时间,我与雷锋有将近六年的友好交往。因我比雷锋年长3岁,故他一直叫我“冯健姐姐”或“健姐”。自然,我也非常喜欢这位不是亲弟却胜似亲弟的“小雷”。岁月抹不掉心中的记忆。从1956年初冬我第一次见到雷锋直至以后几年的交往中,我无数次听到雷锋说过:“共产党好”、“毛主席好”、“人民政府好”、“新社会好”、“毛主席是大救星”,“有了共产党,有了毛主席才有今天的幸福”、“如果不是有了党,有了毛主席,不是解放了,我可能早就不知死在哪里了”、“共产党、毛主席来了,我这个孤儿不孤,有了家,有了亲人”。雷锋对党和毛主席始终怀着一颗强烈的知恩图报的心。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像一个学走路的孩子,党像母亲一样扶着我、领着我,教会我走路。我每成长一步,前进一步,这里面都渗透着党的亲切关怀和苦心栽培”。1958年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劳动时写的一首题为《我的感受》的诗中说“毛主席啊像父亲,毛泽东思想像太阳,父亲时刻关怀我,同样培育我成长”。雷锋极仰慕见过毛主席的人,我1955年9月,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7年5月,出席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两次进京开会都见到了毛主席。雷锋对此十分羡慕,说我是“最幸福的人”。他多次要我讲见到毛主席的情景,边听边问,一个细节也不放过。特别是出席青年团三大回来后,雷锋一见面就问我见到毛主席的情景,打听的特别多、特别仔细。比如,毛主席的身体好吗?毛主席接见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毛主席和你握手吗?对你讲了些什么话?你见到毛主席时的心情怎样?甚至连毛主席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走路的姿势等等,一点一滴他都想知道。新华社印发的相关新闻图片,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我见毛主席情景的介绍,他听过很多次以后,仍然像第一次听一样,感到亲切、清新,从中受到鼓舞和教育。雷锋离望城北上途中,1958年11月14日上午,搭乘的列车在北京站中转,停留三个小时。雷锋下车出站后就按事先商量好的方案,和同去的好友张建文直奔天安门广场。但因与国庆十大工程同步进行的天安门广场改扩建工程,刚刚于1958年11月正式开工,故展现在眼前的风光远不是今天的景象,而是一派繁忙的巨大工地情景。当然,这丝毫不会影响雷锋观瞻的勃勃兴致。他在天安门前的长安街大道上走呀,跑呀,以天安门城楼和华表为背景接连拍了三张单照。当然,雷锋兴高采烈来到天安门广场远不只是观光照相,他的最大目的和愿望是渴望能见到多少次做梦都想见到的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当年与之同行的张建文(现退休住望城)至今还记得并多次对我忆述说:那天,他俩来到金水桥前,雷锋问张建文:“毛主席住在天安门城楼上吗?”张建文自然难以作答。雷锋驻足观望,希望能碰巧圆梦。雷锋在金山桥上坐了很久,引起执勤解放军战士的注意。他前来告诉雷锋,金水桥上不准久留。雷锋瞅瞅这位年岁不比他大多少的战士,问道:“你在这里执勤,一定见过伟大领袖毛主席”?战士回答,“我在这里执勤快两年了,也没有见过毛主席”。雷锋赶紧询问:“这么说,毛主席不住在天安门城楼上?战士告诉我,“毛主席住在中南海。见毛主席要做出大贡献,应当是英雄模范。”雷锋听明白了,仰望着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正前红墙上的毛主席巨幅画像,行了一个军人的举手礼,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在继续北行的列车上,雷锋意犹未尽,对张建文说:“我要以冯健姐姐为榜样”,做出成绩当模范,一定要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毛主席。令人极以为憾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雷锋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生前未能见到毛主席。雷锋牺牲一年多后,1964年6月中旬,我出席在京召开的共青团“九大”。在人民大会堂第三次见到毛主席。6月11日下午,在毛主席接见与会的青年先进人物时,我作为湖南代表与毛主席握手交谈,并在他老人家身边照相。据此,我多次联想到,如果当时雷锋还活着,以他当时在部队的优秀表现推测,雷锋极有可能作为部队青年代表与会。若能如此,雷锋当年在望城县委机关工作时说的:他要学习先进,努力做出成绩,同我“一道上北京去见毛主席”的愿望定然能实现。
综上所述,历史和事实深切显示,雷锋生前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和无限敬仰之情,确是语言所难以形容的。英年罹难,雷锋生前见毛主席的梦想未圆,令人扼腕叹息。幸其精神不朽,风范长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需要我们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时俱进。所以,我深切感悟到,毛主席纪念堂青年志愿者们的行动,是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的生动体现,展示着当代中国青年志存高远、矢志不移、继往开来的青春风采和时代担当,定然不断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强大动力!
我虽心仪,但力不从心,难能赴京在纪念堂前为毛主席站岗,只能以心神往,在毛主席家乡为可敬、可亲、可爱的毛主席纪念堂青年志愿者朋友们赞颂、加油!遥祝诸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事业宏发、阖家幸福!
借此机会,寄赠拙作《雷锋从这里起步》。本书是雷锋在家乡湖南长沙望城18年------即其人生的“南方时期”------生活、学习、工作、实践的首度集中而系统的综合记录,是集体智慧与集体创作的结晶。铭记历史,还原本色,拾遗补缺,有益读者加深对自望城起步的平民英雄雷锋存在的真实性和雷锋事迹的真实性的认知与理解。可供认知雷锋成长历程、学习、宣传、研究雷锋事迹与雷锋精神之参考,书中疏失、偏颇、错讹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另寄赠当年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与出席共青团“九大”代表中的青年先进人物亲切会见的照片以资纪念。图中右中排第一人即冯健,中国青年报记者舒群摄影。
此致
敬礼!
雷锋同乡及其生前好友之一冯健
二零一五年七月十三日
毛主席纪念堂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给冯健奶奶的回信
冯健奶奶:
您好!我们是2015年第八批次北京工商大学的毛主席纪念堂志愿者服务团队。请允许我们代表所有在毛主席纪念堂做过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们向您表达我们诚挚的敬意。谢谢您深情真切的来信,每一句娓娓道来、推心置腹的话语都打动着我们正在做志愿服务者的心。今天听了您写给广大青年志愿者朋友们的一封信,我们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信中您回忆了和雷锋同志交往的很多故事,表达了您对于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向我们介绍了雷锋同志生前无限热爱和无限敬仰毛主席的情况。也向广大青年志愿者为主席站岗的行为表达了感谢和敬意。雷锋同志生前如此渴望见到毛主席,渴望知道您受到毛主席接见时的每一个细节,更是反映了雷锋从内心深处对主席的敬仰和对新中国的热爱。
雷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五十多年了,他年轻的生命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他勇于奉献的精神也流传在中国的大地上。虽然国家设立了雷锋日,但奉献与助人怎能只存在于短短的一天中,时代中的年轻人都应该肩负起发扬美德的重任,其中,志愿者尤甚。毛主席纪念堂志愿者是我们志愿服务中最辛苦最重要的一站,这次的岗位给了我们一个更加正式的身份去为人民服务,同时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奉献是要实实在在付出的,我们用自己的体力和身体在为人民服务,雷锋同志在奉献中从不计较苦和累,这让我们觉得我们的付出并不算什么。年轻的雷锋坚持为人民服务,每一点奉献或许不会得到褒奖,但会让自己内心有着成就感。我们在纪念堂为主席站岗,维持公众秩序,保持着纪念堂的安全,有时也会有群众不理解,但相比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感,这些都算不上什么,我们是广场上安全的保障者,我们当然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保障广场上的安全。同时您的信也让我们对毛主席纪念堂志愿服务有了新的理解。雷锋同志一生都想要见到毛主席,他用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表达并感恩对毛主席的敬仰,雷锋生前没能实现见到毛主席的梦想。我们现在就在毛主席纪念堂为主席站岗,这让我们能更好的接触这个历史的伟人,作为雷锋精神的传承人,我们在继承他思想的同时,也实现了他的夙愿,这让我们感到很荣幸,同时也非常激动。雷锋同志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为人们铭记与传颂。志愿者可以说是雷锋同志的接班人,是传承雷锋精神的种子,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传颂下去,让其代代被铭记。日后作为一名时代中年轻的公民,我们也一定会将奉献精神同乐于助人联系在一起,把他们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历史给我们的责任,我们一定要有所担当,将它扛在肩膀上,融在脊梁里,时刻铭记!
从您的信中我们看到了和从前在书本和宣传中不一样的,有血有肉的更加鲜活的雷锋。对雷锋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的使命有我们青年志愿者来完成,他未完成的愿望也将由我们替他实现。作为毛主席纪念堂的一名志愿者,肩负着为主席站岗的职责我们感到无尚光荣。每天看到那么多瞻仰群众从我们面前走过,感受到了他们对于主席的敬仰之情使我们很欣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要发扬雷锋同志服务他人的伟大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做好志愿服务工作。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社会中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总会觉得缺少了爱,缺少了被关怀。尤其是随着人渐渐地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越来越复杂。有的群众抱怨现代社会冷漠。如今每年的三月五日都是纪念雷锋同志的日子,学雷锋也常常被社会上喻为“三月春风四月走”,我们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必须扛起肩上的责任,把雷锋同志助人为乐、奉献人民的精神传扬下去,不光是三月五日,不光是今天,而是每一天都要把雷锋的精神贯穿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我们始终相信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无名的爱。我们相信凭着这心中的一份爱的种子,从我做起,从我们年轻人做起,我们可以让自己,让别人看到这个社会始终是温暖的。所以从这方面看,我们更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其中。参加志愿服务,我们希望得到的只是一份体验。作为一个志愿者,在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志愿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关爱他人,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而且,志愿者的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记得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部书《忠诚与背叛》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事业虽然平凡一时,但终将存在。”我们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微小的,我们做的事情是平凡的,但正是因为这些平凡彰显了我们青年的时代风貌和精神风貌。
我们作为毛主席纪念堂志愿服务人员,面对瞻仰的群众,我们是文明的使者,面对纪念堂,我们是忠诚的志愿者,面对社会,我们是和谐的传播者,面对政府,我们是青年志愿者形象的代言者。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站岗的我们,不仅代表的是我们自己,不仅仅是志愿者团队,还代表着首都北京乃至中国的年轻一代的形象。听了您一番真切的话语,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更加充满信心与荣誉,我们决心以更加优质的服务、真诚的心,去迎接新的挑战。我们热爱毛主席纪念堂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庄严承诺:要在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导地位,要学习雷锋同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心,把和蔼可亲、积极主动、热情周到、体贴照顾奉献给前来瞻仰的群众,让每一位瞻仰群众都能感受到文明、舒心又安全的志愿服务,站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下,感悟那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辛苦历程和那片赤诚的心,此刻看到那鲜艳的国徽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们心中不由自主的想起那首不知颂唱过多少遍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再一次感谢您的来信,我们一定会作好雷锋同志的接班人,一定会把这种精神传颂下去,让其代代被铭记;一定会将奉献精神同乐于助人联系在一起,把他们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历史给我们的责任;一定要有所担当,将它扛在肩膀上,融在脊梁里,时刻铭记!
此致
敬礼
毛主席纪念堂志愿服务项目运行团队
第八批次北京工商大学毛主席纪念堂志愿者服务团队
2015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