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打流调电话、确定活动轨迹、整理录入数据、撰写流调报告、上报疾控中心……经过4天的线上+线下专业培训,来自区内企业的40名志愿者被列入北京经开区应急流调小组。过去的一个多月中,他们24小时昼夜运转,与病毒“赛跑”、与数据为伴,上追源头、下拓密接,化身抗疫前沿阵地上的“福尔摩斯”,成为守护城市的第一道防线。
24小时与病毒“赛跑”
“流调溯源工作快一分,疫情扩散风险就减一分;流调溯源工作准一分,疫情防控效果就好一分。”对于疫情传播,很多人只看到确诊病例,看到密接、次密接的数字,但并不一定知道,每次看似习以为常的流调排查,都是流调人员在“你快、我更快”中和病毒进行的“赛跑”。流调工作人员步步抽丝剥茧,解剖被流调对象所接触的人和场所等各种问题,一个一个去筛查、去甄别、去弄清暴露情况、接触情况、活动轨迹与就医情况等,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理清传播链,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而这背后,是巨大的工作量。
“病毒越来越狡猾了,我们要比它走得更快。”“大家就是不睡觉,也要尽快完成任务,为的就是快病毒一步。”作为北京经开区应急流调小组的流调志愿者,李昭伦、杨扬、管俊杰等人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对涉疫重点人员开展精准流调、滚动研判,从海量数据和点滴细节中寻踪觅源。只要接到任务,就立刻冲上前,每天通话上百次更是家常便饭,手机、电脑已经成了他们最亲密的“伙伴”,饿了就靠盒饭充饥,累了就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吃饭、睡觉、工作几乎都在办公室里完成……忙碌的身影、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和噼啪的键盘敲击声交织在一起,一项项数据、一条条信息在此汇集。
此外,除了电话流调,根据当天疫情情况,流调志愿者还要前往风险点位进行现场流调,以便获取更精准的信息。一串串数字背后,既是志愿者们始终严守数据阵地的默默坚持,更是把数据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抗疫力量的真实写照。
最基础的功夫是“问”
“请问您乘坐高铁的车次是多少?”“和您一起同行的还有谁?”“最近几天还去过哪些地方?”“菜怎样买的?”“家里还缺什么?”“是否接种过新冠疫苗?”等等,来自智能院数基建公司综合管理部,作为流调组队员到达中航国际广场开展流调工作的李昭伦表示,要找出这些“密接者”,最基础的功夫就是“问”,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问。“必须从这些琐碎的信息中沙里淘金、去粗取精,逐步聚焦到所要寻找的‘密接目标’。”
流调工作既要溯源,又要截流,这个过程如同抽丝剥茧,一层一层揭开疾病传播与蔓延的真相,一定要细而再细。志愿者们告诉记者,流调工作的复杂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被流调对象的社交活动轨迹复杂程度,如果这个人是美食爱好者,又是社交爱好者,那么此次的流调挑战和难度无疑增加。而在商场的流调则显得更为复杂,商场里不仅人流密集,里面的商铺营业员、餐饮服务员又都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可能会涉及很多人,给流调难度直接增加到“五颗星”。
“要么满分,要么0分”
“女士,您别着急,好好回忆一下这几天都去哪了?接触过什么人?咱们一起努力,把大家都找到,尽快落实防控措施……”凌晨2点多,在北京经开区疾控中心,管俊杰正在电话联系一名密接人员。作为一名流调志愿者,他并没有急着询问,而是等对方放松心情后,才开始核对每个时刻的行程轨迹。
作为来自北京博大网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志愿者,管俊杰表示,流调工作需要各部门和被流调人员的良好配合,只有明确病例以及密接的活动轨迹才能准确溯源。但由于很多时候被流调人员记不清活动轨迹,有些人员担心被隔离配合度较低,还有些流调人员信息分配到工作人员手中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这个时候更需要志愿者们耐心解释,获得理解和配合。
“流调没有99分,要么100分,要么0分,群众有情绪,有担心,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为了居民的健康安全,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漏掉一条可疑线索。”志愿者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每一位北京经开区“流调人”都全身心投入战“疫”,用速度抢时间,用效率除隐患,为阻断疫情传播,溯源觅迹,奋战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