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7日——中秋节前夜,2000多名中法友人欢聚颐和园,庆祝法国文化年圆满落幕。我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的25名学生有幸作为志愿者参与了闭幕式系列活动之一:法兰西之夜——颐和园中秋游园晚会游船活动,更直观地感受了中法文化年的氛围,见证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
众所周知,中法两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大国。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十分重视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和维护文化主权。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法两国主张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国领导人共同关心和支持下,中法文化关系发展顺利,目前处于最好的时期。就我们所了解到的,两国间经常性文化交流项目每年均保持在200起以上并有不断增长的势头,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涵盖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呈现不断深化的新局面。1999年和2000年中国在法国成功举办的"巴黎中国文化周"和"中国文化季"等大型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法国公众,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法国在华举办的罗丹雕塑展,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来华演出等项目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随着两国文化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中法双方文化艺术界人士对对方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兴趣愈加浓厚,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愿望也更为迫切。为进一步加强两国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并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两国国家元首共同决定中法互办文化年。
在法国人民领略了中华文明的奇妙之处后,他们也带着自己的文化,本着分享和对话的精神来到了中国,向中国人民展现她的魅力。“法国文化年在中国”是“中法文化年”活动的第二阶段,于2004年10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法国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教育、建筑、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向中国公众展示鲜活的、立体的法兰西新形象。一年来,数百项文艺活动先后在中华大地展开,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如同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如同一篇篇优雅华美的乐章,带来了无数惊喜和赞叹,留下了无数美丽绵长的回忆!
这次活动作为法国文化年闭幕式的一部分,其设计内容极具民族特色,每个细节都充满了中华文化的韵味。参加活动的嘉宾有法国议会议长与中方外事及文化部门领导。为了办好这场“重头戏”,我们志愿者团队从负责人到普通工作人员都全力以赴,唯恐有一丝差错,组织者也很重视对我们的培训,前后共经历了两次训练和彩排,在此期间,我们与颐和园及青年宫的工作人员相互交流了对活动安排的意见,以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自己也把它当作一个神圣的使命来完成,之前都作了积极的准备,从基本的礼貌常识,礼仪基础到深层次的对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了解都在我们学习和准备的范畴之内。
终于到了9月17日。这一天,我们志愿者团队的每位同学都带着高度的责任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早早地来到颐和园文昌阁码头,整装待发;贵宾船“太和号”与12艘嘉宾船也都装饰一新,大家齐聚码头,怀着期待而略带紧张的心情,静待盛会的开始。
19:00左右,随着欢快的乐曲,盛装的舞者在美丽的昆明湖东堤上跳起民族舞蹈,陆续前来的中外游客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在这里,真诚的微笑就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开阔的昆明湖也不再宁静,从佛香阁等几处射出的五彩灯光在湖面上浮动,气势恢宏的水幕喷射着激情。夜幕中,昆明湖沿岸的建筑被金色的灯光勾勒出的轮廓,看上去别有一番风味。
19:50嘉宾开始登船。尽管已经站了近两个小时,大家脸上依然毫无倦意,认真地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核对请柬,请嘉宾上船,寒暄致意,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半小时后,游船陆续出发,在昆明湖上鱼贯而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船舱中,中文讲解员开始向嘉宾介绍景点,我们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开始,同时我们不禁想起自己几天来查阅资料,整理导游词到反复背诵直至熟记于心的辛苦,但当我们尽己所能向外宾介绍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认真地解答他们的疑问,流利的法语脱口而出的时候,外宾们赞许的目光肯定了我们的努力,那一刻,一种民族自豪感自心底油然升起,我们感觉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纽带。
当然,活动也不乏一些“有惊无险”的小插曲:忙中出错拿错餐具时的慌乱;婉言拒绝非VIP嘉宾登船时的无奈;为服从调度几次请登船来宾换船时的尴尬;游船行至湖中央突然出现故障险些抛锚的虚惊……但是,我们沉着冷静地配合船上其他工作人员一一解决了这些意外。
全程40分钟的游船活动是短暂的,当嘉宾们还对中华盛景赞不绝口的时候,游船已悄悄靠岸了,宣告活动的圆满结束。望着他们缓缓离去的背影,我们明白了自己两周来辛劳劳动的价值。最终,我们是成功的!
中法文化年,一曲庄严的文化礼赞,一首国际文化交流的恢宏诗篇,它是政府和民间亲密合作的象征,创造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模式,它体现为“互办”,体现为尊重;它使两国关系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经过两年的“互相发现”和“互相欣赏”,彼此之间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新的水平。正如法国文化部长德瓦布尔所言:“中国人民肯定比昨天更多地了解法国不仅是一个浪漫的国家,它同样是一个已经坚定地走向未来的国家。”
而文化年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法两国业已建立起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于双方的政治互信度不断加强,在于双方对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赞成文化多样性,赞成用文化的力量增进国家、民族与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在这个冲突频繁的世界,文化年高扬起和平的旗帜;在这个仍然存在歧视的世界,文化年高扬起平等的旗帜,它再次表明: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才是人间正道。
中法文化年结束了,我们用青春和智慧为秋日的北京画上了最美的颜色。再见,法国的朋友!下一个约会,我们共同期待2008!(撰稿:陆瑶
顾娜
崔喆人
周密
编辑整理:张丹)
2005年9月25日
附志愿者名单:张丹、管宁宁、陈穗、康伟云、覃莲、刘枚、刘思遥、赵雨、惠明阳、王言杰、李娜、赵婉婷、徐霄鹏、陆瑶、沈一平、王冰、周密、崔喆人、顾娜、刘丽园、陈强、许莉、马为骊、杨虹、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