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访谈
对话韩国志愿者
能为邻居出力我感到高兴
昨天早晨,北京西南周口店遗址附近的龙骨山上稀疏的植物已经泛起嫩绿的颜色,春风扬起阵阵沙尘,原本平静的龙骨山忽然变得热闹起来。200余名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和韩国青年志愿者在山坡上种下了一片树林———中韩青少年友谊林。植树造林、传播绿色,这是第五届中韩大学生交流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龙骨山植树现场,记者认识了一位不是大学生的青年志愿者罗胤祯,她已经从学校毕业,在韩国时听说可以到中国来植树造林,就自己报名来参加。罗胤祯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曾作为交换生在中国学习过一段时间。
记者:为什么自己报名来参加植树?
罗胤祯:我一直对环境保护很有兴趣,将来也想从事环境保护这个职业。我曾经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经历过沙尘暴。我认为在北京植树造林是必须的,所以申请成为志愿者来到这里。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1988年首尔奥运会时我年纪还小,没有能为奥运做什么。而2008年的奥运会离我很近,就像邻居家的一件大事,能出一点力我感到很高兴。
记者:你以前从事过什么样的志愿服务?
罗胤祯:韩国的小学生都有环境课这门课程,学习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我记得我的小学时代,每年的4月5日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去种树,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就有春季植树的习惯,并且这个习惯贯穿了整个学生时代。种树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我毕业以后,所以现在来到中国,为中国的环境做一点服务。
除了植树以外,几乎所有的韩国学生每周都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学校周围捡拾垃圾,清理学校和周围的环境。高中时期我们还从事各种社会服务和公益服务。
记者:在韩国,志愿服务与学生的课内学业有关吗?
罗胤祯:是的。每一个韩国高中生在三年高中学习期间都会有100个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时间,包括去敬老院、残疾人学校服务,也包括为学校做义工、为外事活动做翻译等。志愿服务时间累积到一定程度,学校会颁发资格证书。在韩国,社会活动包括志愿服务是考大学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有些还会为高考加分。
记者:志愿服务中志愿者的角色是奉献,此外你收获了什么呢?
罗胤祯:是对自己的锻炼和提升,这些活动让自己更加富有责任感,人生也更积极。此外在活动中我还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获得了很多快乐,这也是生活中重要的财富。
权威访谈
前韩国驻华大使谈中韩青少年友谊林
每年都有100名韩国学生来华植树
“绿色奥运携手未来”———第五届中韩大学生志愿者交流营于4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活动由团市委等单位共同主办,本届交流营继承了中韩两国大学生定期交流、共植友谊林的传统,举办了“绿色奥运与青年责任”专题研讨会,并就中韩青年文化热点、大学生志愿服务、奥运志愿服务与青年参与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围绕“绿色奥运”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前韩国驻华大使权丙铉先生参与了植树活动。权丙铉先生告诉记者,从1999年4月5日至今,每年都有韩国人到中国来植树。2002年,共植中韩青少年友谊林活动启动至今共举办了五期,每年都有100名优秀的韩国大学生来到中国植树,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以学生活动形式开展的志愿者项目。
权丙铉说:“植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环境保护也是没有国界的,青少年在植树的过程中将与树木一起成长。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就好像是我们自己的奥运会一样,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北京有更多的绿色。”
志愿感言
中国大学生谈韩国志愿者———
他们的“细节”让人感动
在中韩青年共同植树的这片山坡上,昨天还立起了一块“中韩青少年友谊林纪念碑”,这块纪念碑将成为中韩青年志愿者为绿色奥运加油添彩的见证。
参加中韩大学生志愿者共植“中韩青少年友谊林”活动的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成员白莎琳告诉记者,在植树过程中,韩国志愿者有两件小事令她印象深刻。
一名韩国大学生一直把一个空矿泉水瓶子握在手里,植树的时候放在脚边,植好一棵树后捡起瓶子再去植另一棵树,哪怕是一个纸片也不会乱丢。另一个令白莎琳印象深刻的是韩国志愿者认真负责的精神,他们在植树时会反复和中国志愿者交流植树经验,确保把树木植活。白莎琳说:“看得出来他们都很珍惜这个来到北京郊区植树造林的机会,他们是在用行动传播绿色环保的理念和志愿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