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志愿有我”奥运志愿者视频展示暨奥运志愿者座谈交流会
“春芽计划”启动暨首期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开班
杨扬等8名志愿者作为北京志愿者支援灾区接力计划第二十一支服务队成员开展快乐运动项目
接力计划第二十二支服务队一行11人奔赴什邡
京西志愿驿站试点揭牌
为百岁老人家进行义诊
志愿服务大使接受聘书
志愿者教灾区孩子手语歌曲
走进敬老院为老人带去欢乐
宣传环保知识
今年3月5日是第10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和青年、社会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团的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切实推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成果的保留转化,团结凝聚广大社会公众和各类志愿服务力量,加快推动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志愿者协会按照团中央下发的《关于集中开展“志愿服务统一行动周”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积极贯彻北京市志愿者工作大会会议精神,紧密围绕“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广泛发动各级志愿者组织及广大志愿者,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来临之际,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志愿者协会于3月5日召开“2008志愿有我”奥运志愿者视频展示暨奥运志愿者座谈交流会。主要就志愿者视频展示进展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播放志愿者视频展示宣传片和部分志愿者视频、向志愿者代表发放光盘、佩戴接力版微笑圈并请志愿者代表发言。
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志愿者协会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在3月5日启动针对公益实践项目负责人、骨干志愿者进行项目开发、管理、评估等培训的 “春芽计划”启动暨首期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开班仪式。此项培训计划将持续到2009年年底,争取摸索出志愿服务的北京模式,编写出适合项目负责人、骨干志愿者及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系列培训教材,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符合需求的培训师资队伍。
团市委、北京志愿者协会以“捐出500小时 北京志愿者支援灾区接力计划”为载体,继续派驻志愿者赶赴灾区,以实际行动贯彻北京市志愿者工作大会精神,迎接第10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的到来。“快乐运动”作为北京志愿者支援灾区接力计划子项目,由北京志愿者协会组织协调,由杨扬等体育明星发起建立的北极星慈善基金会主办。“快乐运动”旨在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丰富板房居民和学生的文体娱乐生活,寓教于乐,引导广大居民和青少年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什邡市社会稳定与和谐。经过近四个月的筹备,杨扬等8名志愿者作为北京志愿者支援灾区接力计划第二十一支服务队成员,奔赴什邡市启动并开展“快乐运动”项目。随后,接力计划第二十二支服务队一行11人也奔赴什邡开展志愿服务。这支服务队由北京读者协会、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图书大厦、北京少年科学院、北京娱乐信报等单位的志愿者组成,在什邡市开展为期五天的捐赠图书、义诊、医疗培训交流、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
基层团组织积极响应团市委、北京志愿者协会号召,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西城团区委开展环境清洁、健康体检、义务宣传、敬老助老的志愿服务活动;宣武团区委召开宣武区综合帮护2009年度志愿服务推进会;朝阳团区委积极开展朝阳区三到七助残公益实践项目;海淀团区委在四季青敬老院举办海淀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启动仪式;丰台团区委开展学雷锋献爱心志愿服务项目;石景山团区委在石景山福利院举办 “传承雷锋精神,共建和谐石景山”志愿服务活动;门头沟团区委召开北京市门头沟区志愿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顺义团区委召开“志愿花博 和谐顺义”—中国志愿者服务日活动暨第七届花博会志愿者招募启动仪式;昌平团区委召开昌平区志愿者协会回龙观分会成立大会;大兴团区委举办大兴区青年志愿服务扶持计划启动仪式;平谷团区委召开以“志愿平谷 文明先锋”为主题的平谷区乡风文明志愿者誓师大会;怀柔团区委开展法制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延庆团县委举办“弘扬志愿精神 构建和谐延庆”志愿者行动启动仪式;密云团县委开展“微笑密云,和谐先锋--扮靓家园志愿服务”活动等。
北京志愿者协会团体会员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北京操作者俱乐部、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志愿者协会、首都师范大学校团委青年志愿者中心、绿色之星废电池志愿者服务队、大兴医院青年医疗队、安利北京志愿者协会等积极发挥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特点,走进校园、社区、街道、公园、敬老院等,开展了大量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涵盖敬老、助残、环保、医疗、普法宣传、便民服务等领域。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志愿者协会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契机,将继续大力贯彻北京市志愿者工作大会会议精神,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相结合,通过主题活动、公益宣传、网站论坛、对外交流、统一行动等方式,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广泛传播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不断优化志愿服务环境,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社会影响,进一步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