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快讯 > 志联动态 >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日期:2009-03-16      来源:志愿北京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孙茂芳在志愿服务站点为路人测量血压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东华门街道东堂站点,孙茂芳与志愿者交流服务经验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与志愿者们在一起是他最大的快乐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悉心照顾孤寡老人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做孤寡老人的小棉袄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做残疾人眼中的小拐棍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做病人的床前小护士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做不幸小女孩眼前的小油灯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接待普通病人到家里来住

孙茂芳——以雷锋精神为魂,志愿奉献45年

带领小学生为骑车人服务

 

  3月4日,在北京市志愿者工作大会上,“2008北京十大志愿者”揭晓,原北京军区总院副政委孙茂芳,这位学雷锋、做好事45年的66岁老人与其他9名在首都各个领域志愿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一起获此殊荣。

  说起孙茂芳,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京城活雷锋”,在他家的抽屉里摆放着各种各项的雷锋头像胸章,他经常说:“我不怕别人笑我‘老土’,雷锋是我一辈子的偶像,我不仅自己学雷锋,还要让更多年轻人学雷锋。”这位学了一辈子雷锋的老人在奥运期间正式成为城市志愿者,和千千万万志愿者一起融入时代的大潮。

  一、东华门有了“孙茂芳志愿服务站”

  2007年2月,当得知东城区东华门街道组织开展奥运城市志愿者服务活动时,孙茂芳主动请缨,来到东华门街道工美大厦奥运城市服务站点,当起了城市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带动大家参与奥运、服务奥运。从此,志愿服务站点就成了他服务百姓,弘扬志愿精神的基地。2008年7月,东城区团委和东华门街道团工委在东华门街道志愿服务站就挂上了“孙茂芳志愿服务站”的牌子。

  孙茂芳认为奥运城市志愿服务站点是展示志愿者形象的重要窗口,为充分展示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孙茂芳结合自身40多年学雷锋做好事的经验体会,把志愿服务站点当作培训志愿者的课堂。他积极对志愿者开展了系列培训和辅导,并向志愿者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宣传志愿服务精神,使大家牢固树立光荣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以满腔热情的姿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同时他还积极向志愿者传授文明服务知识和技能,不厌其烦地逐项指导志愿者开展全程文明服务的方式方法。比如引导大家从小事做起,把服务的切入点放在“小”字上,向咨询者打一个招呼,点个头,鞠个躬,说声谢谢等发自内心的小动作,拉近志愿者和游客的距离。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是孙茂芳终身追求

  “为人民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孙茂芳40多年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岁月,留下了一串难忘的故事,他给我们讲了这么几个故事:

  故事一:做孤寡老人的小棉袄

  家住北京军区总医院附近的王大妈,73岁那年,脚趾溃烂流脓。孤身一人的她,由于没有家人,只好自己一瘸一拐地去医院看病。孙茂芳见状忙上前搀扶,陪她去看病。看完病,又把老人送回家。看着又脏又乱,还挂有蜘蛛网的家,孙茂芳就请来几个不当班的大夫和实习医生,帮老人的家收拾的干干净净。闻到老人长时间没洗的脚散发出阵阵臭气,孙茂芳就小心翼翼地把老人畸形的脚趾一个个掰开,用温水清洗。天凉了,看到窗户缝没糊,他又忙活着糊窗户。此后,照顾王大妈,成了他一项日常工作。洗衣做饭,病床前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洗尿盆悉心照料。但是王大妈就是不领情,“我是人民的儿子,以儿子的身份侍候老人,一定要有耐心,让‘妈妈’过得舒服、快乐。”基于这样的想法,孙茂芳坚持每天去王大妈家4次,耐心细致地照顾了王大妈17年。

  故事之二:做残疾人眼中的小拐棍

  盲人丁翠萍家庭困难,1990年儿子该上小学了,可家里却没钱交学费。 “再穷不能穷孩子”,孙茂芳当时二话没说,就拿出了600块钱给了丁翠萍。后来了解到丁翠萍一家三口住在7平方米的房子里,吃的是白水煮青菜,一个馒头三人吃时,孙茂芳又拿出自己的积蓄给她补贴家用,每月200元钱,一给就是10年。退休后,孙茂芳又每周带着学雷锋小组,帮丁翠萍做家务、看病就诊。

  故事之三:做病人的床边小护士

  在医院工作,经常接触病人。而几十年如一日,对病人“不是家人胜似家人”态度,对孙茂芳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有一年,一位从山东来的年轻女教师住进了北京军区总医院。她患的是剥脱性皮炎,身上都是皮屑,一摸就掉,头发都掉光了。孙茂芳带着两名护士,每天去给这位女教师清理床单,扫除皮屑。一次,他发现病人枕下掖着几件沾满脓、血、皮屑的内衣、内裤,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他二话不说,拿起脏衣服就去清洗干净了,女教师没为自己的病掉过一滴眼泪。可这时泪水却再也止不住了。

  故事之四:做不幸人眼前的小油灯

  13岁的卫丽娜因患依赖性糖尿病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为了给卫丽娜治病,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病也没看好。她24小时输液,父母休息时就躺在医院的水泥地上。偶然了解到丽娜的情况,孙茂芳就有空没空过去帮忙。并积极发动社会募捐,筹得资金2.6万元。后来,丽娜康复出院,孙茂芳每月资助卫丽娜100元生活费。山西战士闫启,拇指断了,来北京看病,由于没钱住旅馆,躺在门诊椅子上。孙茂芳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毅然决定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住了两天。接待一些象闫启这样有困难的年轻战士或普通病人、病人家属、甚至传染病人到家里来住已经成了孙茂芳的习惯。

  故事之五:做“接班人”身上的小雨滴

  孙茂芳是80多所学校的辅导员,在教育青少年上,他成立了“学雷锋小务队”,每天晚上带30名青年人到北京站,地铁站去做好事,帮上下车旅客扶老携幼,排忧解难。他从90年开始在家中开办了“双休日学雷锋辅导站”,组织青少年参观他几十年学雷锋的实物、图片、录相,带孩子们到病房慰老红军、到孤寡老人家搞卫生做好事,人人争当小雷锋。他还在东城区楼案馆开办了孙茂芳事迹展览馆,这里成了系列辅导青少年进步的小课堂,每周六、周日开设道德课,共讲100堂思想品德课。从1982年开始设立“小小打气站”,带领七条小学学生在东四七条东口为骑自行车的人打气。15年来每天早上一小时风雨无阻。迎奥运期间坚持开展“迎奥运义务打气”,宣传实践活动两万多次。

  曾经,孙茂芳把做好本职工作当成学雷锋的主阵地,退休了,孙茂芳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志愿服务站点成了他的新阵地。现在,他正制定新的志愿服务计划,除了和大学生志愿者共同拓展服务领域,他还在坚持着自己制定的“百千万”工程。“百”就是建立一百个志愿服务队,“千”就是服务走进社区走进千家万户,“万”就是志愿万里行、向一万名市民宣讲社会公德。

  他说:“志愿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这些年来,我一个人的幸福变成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太值了!”

 

 

 

一键分享: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