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玲带领志愿者在辖区内巡逻
王凤玲为做好志愿服务学习各种知识
在志愿服务大军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两鬓斑白的老年人,他们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把这种无私奉献当作安度晚年的一种幸福,他们用行动影响着周围的人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关注和参与的热情。如果说我们的志愿服务事业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么这些可爱可敬的老人无疑是画中那片最鲜艳的夕阳红。
王凤玲——知百家事连百家心解百家难,兢兢业业为社区居民服务
王凤玲自1994年退休到居委会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工作在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第一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辖区的大街小巷,楼门院落都留下过她的足迹。不论白天黑夜,双休假日,在值班巡逻的队伍里、在社区大事、小情的工作中,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为了促进社区平安和谐,她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社区工作上,用真诚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她积极报名成为了一名奥运社会志愿者,此后她对自己更是事事高标准,时时严要求。她以和谐社区平安建设为主线,努力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稳定安全的和谐社区,积极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
为了做好社区的安全稳定工作,她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与社区居民熟悉的有利条件,对社区居民进行法制、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调动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防范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为了更好为社区百姓服务,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本领:为了更好服务残疾人,她学习哑语;为了做好保护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她学习法律法规;为了更好照顾“空巢”老人,她学习护理知识;为了促进社区和谐,化解居民矛盾,她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建立谈心站,与居民聊天化解矛盾。
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王凤玲用实实在在的真诚服务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她甘于奉献,以自己的辛勤服务换来了社区的平安,为把所辖小区建设成为安全文明和谐、新型的平安社区,做出了贡献。
光荣的奥运城市志愿者
常志复和联合国志愿者一起开展志愿服务
常志复——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十六年如一日,志愿无私奉献。1982年,40岁的常志复远离北京,志愿支援湖北、河北丝绸建设,一直为那里的技术工作和行政管理默默奉献着,直至退休。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常志复有了新的梦想--做一名奥运会志愿者。于是,她主动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刻苦学习英语和手语,终于成为了一名奥运会城市志愿者,并参加了2007年“春节服务周”至今的历次城市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北京奥运赛会期间城市志愿服务90天、服务时间超过720小时。
虚心学习,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志愿者工作单调琐碎,看似简单容易,但要胜任工作并非易事。常志复常常说,做好志愿者工作也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同时要增强责任感,按时到岗、坚持服务;虚心学习别人志愿服务长处,汲取别人志愿服务经验和教训;互相交流沟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热情参与奥运志愿服务。在历次奥运城市志愿者培训、公益实践活动、团队融合等志愿服务中,都能看到常志复的身影。她经常作为培训师,为各志愿者团队讲授志愿服务经验。残奥会开幕前,她走遍了西城区的38个城市志愿者站点,向志愿者们教授手语。从7月1日城市志愿者正式上岗服务开始,常志复在西单、什刹海、金融街等10多个站点提供了90天、720小时的志愿服务。在大雨中,不顾自己淋湿的身体,为焦急的行人送上雨衣雨伞;在烈日下,每天8小时为行人、游客解决各种难题。志愿服务已切实成为了常志复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