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辉——在蓥华镇石门村检查消毒情况
汤辉——看望元石敬老院老人,并为他们表演节目
邹宏——在灾区志愿服务我很快乐
汪远超——整理灾后相关资料
汪远超——在拆迁房屋前与当地老乡留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遭遇8.0级地震,短短三分钟时间,曾经美丽的家园变成一堆废墟,一切美好愿望就此戛然而止……自然灾害的力量巨大,但面对天灾,中国人民从不畏惧,众多志愿者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抗震救灾。
在这些志愿者中,有一群来自北京的大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北京服务团,自2008年7月18日至今,他们一直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为灾区家园重建贡献着力量。北京体育大学的汤辉、北京师范大学的邹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汪远超是这群志愿者中的三名普通志愿者,他们服务在重灾区什邡市蓥华镇,在那里,他们开始了地震灾区的志愿服务之旅。没有专门的住宿地,他们只能住在深圳特警留下的帐篷里,没有水、没有电,甚至连上厕所也要走到很远的临时厕所,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是他们累、苦并快乐着。
汤辉---震区的临终关怀使者。在灾区,汤辉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当地有关部门进行灾后卫生防疫。2008年8月,他随所在服务部门来到蓥华镇石门村,协助检查挖出的地震掩埋尸体消毒情况。石门村是距离蓥华镇最远的一个村,而且检查地点是位于矿山的中间地带。那时,救援队的队员们在一边处理遇难者遗体,汤辉就同卫生防疫部门的同志们一起对尸体进行消毒。那是他第一次面对地震遇难者的遗体,难过、悲痛,还有一丝的恐惧,更大的是内心的震撼。虽然种种不适,但是他还是协助卫生防疫部门人员认真地对每一具尸体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消毒。通过地震初期的工作,汤辉更加懂得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坚强面对挫折的内涵,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他加倍努力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演绎着北京志愿者的风采。工作之余,汤辉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看望、帮助孤寡老人,尽已所能为那里的老人带去快乐和祝福。
邹宏---看到灾区群众能如期领到救灾物资,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在灾区,邹宏的服务部门是在灾后重建办公室,主要工作是协助统计震区房屋受损情况、农房重建等数据。对于新的生活地方、新的工作环境,年轻小姑娘还没来得及适应,繁琐的工作就接踵而来。2008年8月,抗震救灾部队撤离四川,蓥华镇库房物资发放处人手紧缺,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邹宏又被分配了新的工作任务——协助蓥华镇库房物资发放处清点、发放救灾物资。那时,正是四川地震灾区最炎热的时候,每天邹宏挥汗如雨,不顾自身疲惫,耐心认真地为每一位灾民发放物资,她说虽然那时很累,很辛苦,但是每天都很充实,很快乐。
汪远超---力争让每一位群众满意。在灾区,汪远超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整理灾后相关资料、信息,并负责该镇部分新闻信息的收集、整理,协助当地做好宣传报道工作。2008年年底,抗震救灾工作重点由过渡安置转移到灾后重建,拆迁问题急需解决,因此蓥华镇成立了拆迁工作组,汪远超又被调到拆迁工作组协助征地、拆迁信息的测量、统计工作。拆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情况也很复杂,部分群众不理解,需要耐心为他们讲解相关政策,力争做到让群众满意。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汪远超就虚心请教服务单位同事、领导,学习基层工作方法。同时,汪远超还经常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生活中去,了解他们对拆迁工作的看法。在灾区的这些经历,每一件都感动着他,激励着他,促使他不断努力着,奉献着。
在灾区志愿服务的日子里,三位志愿者有着同样的感受,他们始终觉得自身做得不够多、不够好,“在英雄的四川人民面前,我们很渺小,我们能做的只有埋头苦干。”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工作之余,他们不断思考着如何才能为灾区人民做更多事情,贡献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勇敢、乐观的四川人民。在他们心中,帮助灾区重建家园是一份沉重的使命,需要尽全力去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