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婷在四川灾区
和国际志愿者共同服务
开展支教活动
5月20日下午,在什邡市团市委,北京志愿者支援灾区接力计划第二十四批服务队成员见到了已经在什邡服务近一年的“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北京服务团的志愿者们。这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7所高校的27名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灾区最需要的时候来到什邡,并被分配到重灾六镇及市级机关各部门,担任起了家庭抚慰、司法调解、上访群众接待、救灾物资发放、灾后重建管理等重要工作。
其中,一个剪着童花头、戴着黑框眼镜的活泼女生,给服务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叫符晓婷,去年7月从北京来到什邡后,在什邡市洛水镇财政所担任抚慰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自发为板房中学、板房小学寻找、联系图书室援建单位及手拉手学校,从各地募集来图书600余册。为了给灾区孩子们寻找课外读物,她几乎动用了自己的所有社会资源,花去了大部分业余时间。
“为板房学校的孩子们募集课外读物的事儿是我自己找的,当初只是一闪念,想知道这里的孩子有没有课外书看,谁知道,竟然一本书都没有!我知道,经过了这次灾难,孩子们更需要阅读来抚慰心灵。”在符晓婷看来,对于这个原本就相对闭塞的小镇来说,书籍是孩子们通往外部世界的钥匙。于是,她发动自己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们,把他们认为合适的图书寄到洛水,再由她将这些图书分类送到板房学校。“我是读着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长大的。是它教会我无条件的爱这个世界,教会我要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灵魂,我希望灾区的孩子们也能继续读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符晓婷说。
但是,通过朋友募集的书籍毕竟有限,还遭遇了有书无架的瓶颈,于是,她试图联系高校、杂志社、企业,甚至找到北京教委的领导联系中小学校,谋求整体援建图书室或者“手拉手”对口援助,计划书写了一大摞。然而,虽然大家都很热心,却由于各有各的实际困难,这些计划不得不一再搁浅。最后,她终于辗转找到国外某慈善团体,解决了一部分书籍和书架问题,但是,与洛水镇的实际需求相比,这些还远远不够。
符晓婷在一篇志愿者心得文字中这样写道:我就像祥林嫂一样,向每一个认识的人念叨捐书捐书架的事儿,我不怕啰嗦,只怕错过。我以前做事情总是很急,恨不得想要做的事情马上就能做好。可是对这件事,我知道不能着急。我要学会等待、学会百折不挠、学会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把心中认为正确的事情做好。
北京志愿者支援灾区接力计划第二十四批服务队此次为什邡带来的数千本图书和书架、新建的图书室,以及组织开展的红色经典诵读活动,都让符晓婷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样的文化援建对什邡来说,太少、也太需要了。”
这个过去在北京生活优越的“月光族”女生,来到什邡后,住过帐篷、睡过地板,曾经走两公里路去洗澡,至今仍住在冬冷夏热的板房里,但她说,自己是幸福的:“我会一直这样做下去,直到这儿的孩子们——至少是洛水镇的孩子们,都能在学校图书室里捧着他们喜爱的图书畅想未来和外面的世界。因为他们惊喜地扑向那些书籍时的欣喜,给了我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