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什邡中学合影
“5·12”地震摧毁了四川什邡市沿山一带的大部分学校,市内的校舍也几乎都成了危楼,位于市区东部的什邡中学便成了这里唯一一所依然保持着原貌的学校。这所有着80年校龄的全国重点高中刚刚翻新过,在地震发生后,什邡中学用无私的胸怀接纳了来自重灾镇洛水中学的千余名学生。
北京志愿者支援灾区接力计划第二十四批服务队于5月19日上午来到什邡中学,并将1500本图书赠送给了这里的同学们。在学校高大的教学楼后面,一排排板房齐整地排开,板房中间的一片空地被改造成了篮球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其间,从他们的脸上,已经看不到过去的阴霾。板房外墙上,“抹干眼泪、振奋精神”,“挺起不屈的脊梁”等标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片临时搭建的板房区,便是什邡中学为临时加入的学生们提供的教室和宿舍。
据什邡中学校长胡晓明介绍,汶川地震发生后,位于洛水镇的洛水中学校舍整体坍塌,近百名学生遇难。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和失去亲人的痛苦,给孩子们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不敢进入教学楼,不愿离开帐篷,每有余震发生,便惊叫声连连。为了舒缓孩子们的心理压力,什邡中学对他们进行了心理辅导,通过组织座谈会、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组织同学们观看影片等各种手段,帮助孩子们重新燃起希望。
什邡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说校园文化建设被作为灾后重建的关键点之一,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读书活动。地震发生后,社会上一些企业为学校捐建了“爱心书角”,这些图书成了同学们宝贵的精神食粮。胡校长说:“不少孩子们刚来的时候身上带着伤痕,眼中满是惊恐,而现在,他们已恢复了这个年龄该有的活泼可爱。我认为,书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在去年学校复课前夕,正当胡校长为来自洛水中学的1000余名学生的教材问题一筹莫展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和新华文轩公司免费提供的数千本课本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至今提起这件事,他仍感动不已,“如果当时没有这些书,学生上课会很困难。请你们转告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筹)和新闻出版总署,这是对灾区孩子最大的支持!”“目前学校里科普书和教辅类读物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但也是最缺乏的。”说到这儿,胡校长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毕竟,改善孩子们的生存环境是当务之急,因此,大部分捐款都被花在了硬件建设上。“有人捐书我们已经很感激了,哪里好意思再跟人家提要什么书呢?马上要高考了,很多孩子买不起习题集,我们正在想方设法解决,也希望社会上帮我们想想办法。”胡校长这样说到。据了解,目前,学校的音像资料也非常缺乏,科普、名著、外语、教学方面的音像资料十分稀少。“如果有了这些音像资料,相当于给孩子们请来了面对面的大师、名家,也会拓宽孩子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胡校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