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
召开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工作第三次研讨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志愿者工作大会精神,进一步做好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保留和转化,根据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总体安排,6月2日,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筹)召开“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第三次研讨会”。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奥组委二级高级项目专家孙葆丽,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魏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任沈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陈涛,联合会兼职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晓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研究员杨松,原中国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兼文体部主任赵济华,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翟雁,中国教育报社记者李凌等专家与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筹)工作人员、联合国志愿服务合作项目办公室成员共计20余人参加了此次座谈。
联合会兼职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晓红
介绍奥运成果转化课题构想
研讨会上,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筹)相关负责人首先介绍了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的课题背景和前一阶段取得的工作成果,联合会兼职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晓红介绍了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课题方案构想。随后,与会专家对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筹)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果和奥运志愿者成果转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纷纷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及研究方向为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课题研究建言献策。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奥组委二级高级项目专家孙葆丽
认为奥运成果转化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奥组委二级高级项目专家孙葆丽认为奥运成果转化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建议全面、系统地解析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形成供国内外借鉴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魏娜
提到奥运志愿者工作极大推动了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魏娜提到奥运志愿者工作极大推动了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但同时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她建议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要争取政府支持,具体转化形式可采取理论研究、丛书编撰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任沈杰
谈到奥运志愿者工作对社会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任沈杰谈到奥运志愿者工作对社会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建议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应该加强志愿精神的提炼,加大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和推广普及工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涛
谈到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应加强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陈涛谈到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应加强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以全面提升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他建议可以通过个案、对比等方式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进行调研分析,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研究员杨松
对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建言献策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研究员杨松提到北京奥运志愿服务行动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应抓住有利契机,将北京奥运会的宝贵成果转化成北京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资源,同时,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议成果转化工作要关注奥运志愿者对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的影响。
原北京奥组委顾问、特聘专家赵济华
对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提出意见和建议
原中国残联执行理事会理事兼文体部主任赵济华谈到要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深入开展社会志愿服务。他建议奥运成果转化工作要把残奥会志愿者成果吸纳进来,要注意跟踪奥运志愿者特别是残疾人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对精神和心理健康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翟雁在会上发言
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翟雁谈到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推动了民间组织的发展,促进了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奥运成果转化工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进行跟踪调研,以全面了解奥运会志愿服务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研究》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据了解,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筹)自2008年3月25日召开第一次北京奥运成果转化工作研讨会以来,至今共举行三次研讨会,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果。特别是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筹)和联合国志愿服务合作项目办公室共同举办的北京奥运志愿者成果转化第二次研讨会,还形成了理论研究成果《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研究》一书,该书主要是对后奥运时代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志愿服务保障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下一阶段,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筹)还将继续同首都高校、科研院所及志愿服务领域的相关专家加强合作,持续推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