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带领课题组讨论
志愿者在北科大社区为居民讲解问卷
调查问卷活动吸引了很多社区居民参与
填写问卷前积极讨论
体东社区访谈结束后合影
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工作
为进一步全面总结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传承和转化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动首都志愿服务事业持续、科学发展,2009年6月底,团市委、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组建课题组,开展奥运志愿者成果转化研究工作。
按照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课题组的统一安排,2009年7月,由北京市志愿者联会会(筹)秘书处、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团市委信息中心共同推进针对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的网络问卷调查工作,由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推进了社会公众子课题,由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会员部共同推进针对各类志愿者组织的问卷调查工作。日前,三项调研的问卷回收工作均已顺利完成。截至8月3日晚,针对赛会志愿者已发放网络问卷7万份,共收到有效问卷7010份;针对社区公众已发放纸质问卷600份,收到有效问卷523份;针对志愿者组织发放了550份电子问卷,收到有效问卷203份。目前,问卷整理及数据分析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针对志愿者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志愿者组织对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83%的志愿者组织负责人认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自己组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奥运会举办前相比,很多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感觉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变得更规范,报名参加组织活动的志愿者更加踊跃。
通过对赛会志愿者的网络问卷的初步分析发现,志愿者普遍对本次奥运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保障等工作满意度较高。志愿者们不但在赛前具有强烈的参与动机,而且时隔一年之后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参与热情。当问到“奥运会后有那些想做的事”时,69.9%的志愿者回答了“参与其他志愿服务活动”;55.4%的志愿者选择“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另外,被调查的志愿者们普遍认为奥运会让“志愿者”变得家喻户晓,志愿服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奥运志愿服务促进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常态化发展等。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对奥运志愿服务的评价程度主要集中在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所有接受调查的社会公众中,63%从事了奥运会期间的志愿者工作。所有受访者中76%表示奥运会后从事过志愿服务,服务的内容覆盖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很多方面,包括社会公益、助老服务、救灾救援、助残服务、文化教育、青少年服务、外来人口服务等等。24%的没有从事志愿服务的社会公众认为主要原因主要分为二类,一类是考虑个人的时间或经济原因,占58.8%;另一类是不知道去哪里做志愿服务的,占41.2%。北京奥运志愿服务对社会公众的意识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研究来看,社会公众在志愿精神认同、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服务意识、爱国意识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均保持在高水平上。
据了解,此次网络调查得到了广大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和社区公众的大力支持,其中,针对赛会志愿者的调查,在发放问卷后的5天时间内问卷回收量就突破了5000份,在同类调查中是鲜有的。这也反映了奥运虽然结束一年了,无论是社区、志愿者组织,还是广大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热情依然高涨,对志愿服务事业更加支持,也反应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深入人心。下一阶段,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课题组将运用严格的统计学方法进一步分析调整数据,与相关调查数据进行比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