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本、韩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有时互相却感到“遥远”;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有时互相却感到“陌生”。
今年是中日韩合作十周年。当三国在政治上增加互信、经济上加强合作的同时,青少年之间的友好交流活动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在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有文化背景的碰撞,也有相互了解后结下的友谊。本报记者参与了近日在韩国和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中日韩青少年友好会见”活动,感受到中日韩三国的青少年在思考着:如何在未来同舟共济。
虽是竞争对手 也需“同舟共济”
7月21日中午,北京至首尔的飞机降落在仁川机场,北方工业大学学生蒋俐却感觉自己的心“像飞了起来”。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她是来参加为期一周的“中日韩青少年友好会见”活动的。
2007年,在温家宝总理的倡议下,中日韩三国决定每年轮流举办青少年友好活动。前两届活动分别在中国和日本举行,每个国家派出100名青少年代表参加。在活动手册上,蒋俐看到,今年的主题是“青少年在促进中日韩合作中的角色”。围绕着这一主题,300名中日韩青年代表将展开讨论和竞赛,还将参与到文化体验活动中。
蒋俐看过一些“韩剧”和“日剧”,但生活中很少接触韩国人或日本人。她有些好奇:大家之间并不了解,甚至可能还有些“成见”,怎么合作?带着这样的疑虑,蒋俐仔细聆听了活动首日韩国教授郑德龟所做的基调演讲。
“郑教授在演讲中引用了《孙子兵法》中吴越同舟这个典故。说的是吴国人与越国人虽然相互仇恨,但在遇到危难时却能相互扶持。”蒋俐说,“关系疏远的国家尚能如此,更不要说中日韩了。虽然三国之间存在竞争,但同为东北亚国家,应该合力促进发展,而这就需要从青年之间的了解开始。”
改变思维定式 始于相互了解
要了解,就要交流。要交流,就要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为此,韩国主办方进行了精心安排。
首先,在宾馆住宿上,特意让两个不同国家的青年住在一个房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谢峰的室友是下川俊成,来自东京大学法律系。“说实话,以前对日本人不大了解,对他们的印象还停留在影视和文学作品里,比较模糊。”谢峰说,让他惊讶的是,室友对中国的了解相当多,会讲中文,看过中文小说,熟悉中国历史。
在研讨会的分组上,韩方力求做到平衡。300名青年代表按照社会参与、文化交流和网络文化分为3大组,大组内再分为10个小组,由数目基本均等的中日韩代表组成。洪知延是韩国中央大学医学院学生,曾作为志愿者去海外服务,她很高兴能通过讨论了解到中日青年如何开展志愿活动。
在记者对三国青年的采访中,他们几乎都用到了“思维定式”这个词。日本金泽大学的白井优游历过很多欧美国家,但此前从没去过“近邻”中国或韩国。“我以前对这两个国家的人带有某种思维定式,比如认为中国人易激动、有攻击性,但团队里中国队员的表现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们合作得非常默契。”
项目竞赛团队 不分国别合作
有了解才能谈合作。在谢峰看来,“中日韩青少年交流项目开发竞赛”是对“合作”这一主题的最好诠释。
竞赛以研讨会的小组为单位,要求各组开发出一个适合三国青少年联合参与的活动项目,并用英语进行陈述。
竞赛是开放性的,没有条框限制。看似简单,但一来准备时间短,每个小组除了2个小时的集体讨论,只有4个小时去制定计划;二来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国家,方案不但要具有新意还要符合三国国情;另外,既然是合作,就不能由某个人主导,而要体现集体的智慧。
谢峰是社会参与第8小组的成员,他用“愉快”来总结和队友们的合作。“每个人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很短的时间里,谢峰的小组就确定下“烛光之夜”这个方案,希望号召三国年轻人响应熄灯行动,点燃自制的蜡烛表达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方案确定后,小组内很快进行了分工:善于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制作计划书幻灯片,英语水平好的对文字进行润色,最后的陈述则是全组成员一起上台,每人介绍一部分。
作为社会参与组的竞赛评委,中国人民大学老师白洁觉得10个项目都很精彩,无论是“娃哈哈欢笑节”、“青年传统运动项目运动会”,还是“绿色之旅”、“东亚青年环保项目”,都体现了三国青年的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获胜者。”
走进韩国家庭 体验异国文化
如果说讨论是抽象的,那随后举行的“中日韩青年节”则是对不同文化的形象展示。三国青少年穿上各自的传统服装,随着欢快的音乐加入到街头庆典中;文化展示台前,有人在了解京剧脸谱的故事,有人在试穿日本和服,还有人在品尝韩国的柚子茶。中日韩三国的青年流行乐团则把当晚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乐队“Neverland”的激情演出,赢来无数掌声和喝彩声。
为了让中日青年更好地了解韩国的城市风采和历史文化,韩方还安排了民宿活动。200名青年在首尔、高阳、大丘等城市里,跟随普通韩国家庭度过了一个周末。从品尝泡菜烤肉等特色饮食到参观古迹和城市设施,从看韩国电视节目到和民宿家庭聊天,体验着日常生活中的韩国文化。
在韩国接待家庭,谢峰看到了每个房间都有书架,上面不仅摆放着《老子》、《庄子》等中国古典作品,还有一些日本文学类的书籍。女主人英语十分流利,两个上初中的孩子英语发音也很标准。在带领谢峰和日本青年参观过当地的公园后,还教给他们如何玩传统游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陈思佳则注意到,韩国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不仅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礼仪,还很注意保护自己的饮食习惯。“在这里,很少看到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快餐连锁店。”在民宿家庭里,陈思佳看到,从家电产品到汽车,全都是韩国自己的民族工业生产的。“去过韩国才知道,三星公司还生产汽车。”
十年前后之对比 中国青少年更自信
中日韩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但受社会环境、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三国青少年在国家意识、社会意识上还有些许差异。
在国家意识方面,中国青少年代表给其他国家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开幕式手册上,有一幅中日韩三国地图的示意图。一些细心的中国孩子发现,中国的地图上没有标注台湾省。很快,中国代表团总团长刘大立和总秘书长尹虓向韩方提出交涉,并礼貌地转达了中国青少年代表的想法:虽然节目单不是正式文件,但事关中国的国家尊严,希望予以纠正。中国青少年的做法赢得了尊重,组织者在一次大会上进行了道歉,表示因为疏忽造成了这个差错。
程旭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生,通过与日韩青年的交流,他感觉在社会意识方面,日本和韩国的年轻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并不是很关心,考虑更多的是就业和个人发展等问题。具体到就业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中国学生面临的压力大于其他两国学生。
程旭说,日韩青年出国学习、游历的机会更多。“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去过海外的经历。我的一个韩国队友在参加完这次活动后,马上就要去墨西哥进行友好交流。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青少年在国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则更为频繁,这与国家发展状况和地理条件不无关系。”
1993年,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发表了一篇题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文章,震撼了中国教育界。他讲述了一次草原夏令营活动中,无论是体质还是精神意志,中国孩子都输给了日本孩子。但在程旭看来,这次活动中,中国青年的表现相当活跃,竞争力和综合能力也很出色的。在分组讨论时,中国代表既勇于提出观点,也注重团队精神。在日常活动中,中国代表不迟到,不大声喧哗,也不随意丢弃垃圾。
作为代表团总团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刘大立也有这种感受。“10年前,我就曾随青少年代表团出访。客观讲,那时中国青少年对外交流时表现得不够自信。这次中国代表的一举一动都展现出了大国风范,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从陌生到熟悉 结下异国友谊
从生疏到亲切,从拘谨到难舍难分。在闭幕式上,当大家齐声高呼“我们是朋友时”,很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活动结束后,日本代表团比中国代表团先行前往机场。谢峰一大早就起来,和其他几位中韩国代表为日本团员送行。那天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谢峰和其他同学站在雨中,目送日本朋友离去,这让车上的日本代表感动不已。谢峰的室友下川俊成冲下车来,把自己的伞塞到谢峰手里。车上所有的日本青少年都站起身来,向谢峰他们挥手致意。回到北京后,谢峰刚打开电脑,就收到了下川俊成的电子邮件,他再次感谢中国朋友的情谊,相约永远保持这份友谊。
对程旭来说,让他高兴的是,友好会见中认识的韩国朋友朴万甲,带着对中华文化的憧憬和向往,已经决定8月中旬到北京来看他了。虽然正在进行紧张的科研工作,但程旭还是决定要抽出两天时间,当好韩国朋友的“导游”。“我已经安排好了,计划第一天带他去故宫,第二天去鸟巢和水立方……让韩国朋友近距离接触兼备悠久历史和现代魅力的当代中国。”
“这就是青少年交流的意义。通过相互了解,消除误解,然后才能建立友谊,增进理解。”刘大立说。
专访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副部长万学军
消除误解与隔阂
加强了解与合作
三国青年交流为东北亚进一步合作做铺垫
负责中日韩三国青年交流工作10多年的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副部长万学军昨日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开展多年的中日韩三国青年交流将为东北亚地区进一步合作做铺垫。
■消除误解展开合作
万学军说,中日韩三国不仅是近邻,又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日本和中国的GDP总量分列第二、第三,而韩国GDP总量也位居世界第13,三国经济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三国不仅在经济贸易上展开合作,在国际事务中也保持着密切合作。除此以外,在G20、APEC、东亚峰会等多边机制中三国也保持着多种形式的合作。
但需要看到的是,在合作的同时,三国之间也有争议存在。
而作为国家栋梁,三国青年有责任展开交流,为未来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万学军说,“三国青年从年轻时即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了解各自文化,消除误解并展开合作,这对三国之间的未来发展将作出突出的贡献。”
■青年在交流中发现异同
经常参加中日韩青年交流活动的万学军说,三国青年很快在交流活动中发现彼此的一样与不一样。
他说,“三国都属东方文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三国都注重家庭与孝道,亲情与人伦。三国青年也有差异的地方。比如在国家、社会归属感与民族意识方面,中国青年表现最强;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上,韩国青年更为突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上,日本青年更希望向对方展示;对于注重自我和享受幸福生活上,日韩青年更有热情;在团队意识和团队纪律上,日本青年更为突出。在交流中发现的三国青年的相同与不同还有很多。但通过交流,三国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误解与隔阂,加深了了解。”
他说,通过交流,三国青年不仅结下了深厚友谊,很多青年还表现出了对对方文化的好感,并表示将来有机会到对方国家留学,继续做友好使者,更重要的是,三方领导人也都关注青年之间的交流,在去年还接受了三国青年代表的联合倡议。
领导人的重视有助于三国青年交流活动机制进一步固定。
日本青年在关注什么?
工资够养家就行 他们更关心可支配的空闲时间和优雅的生活环境
“中国GDP超过了日本又怎么样?首先这是迟早的事,而且我的生活不会受影响。”对于今年中国GDP将超过日本的世行预测,31岁的筑波市政府公务员蓬田裕一并不以为意。近日记者采访到10多位日本各行各业青年,请他们讲各自关心的话题,而记者把国内热点话题“中日GDP位置互换”提出来,绝大多数日本青年没有关注到。
■更关注生活质量
在经济部工作的蓬田裕一说,“GDP被中国超过意味着日本应该致力于发展经济。作为市经济部官员,我当然有责任振兴经济。”他同时认为,如果发展速度慢一些,人们的生活节奏跟着慢下来,人们有更多时间休闲,这样的生活更好。
他说,他不关注能有很多工资,因为他现有的工资已经足够一家人生活了,他更关注生活质量与生活幸福度,这包括可支配的空闲时间和优雅的生活环境。
■国家概念离生活较远
8月2日下午,在东京秋叶原的一家大型电器城门前,数百名穿着入时的日本青年人手一部游戏机,顶着小雨边玩游戏边排队。这是一款任天堂手持游戏机的新款游戏发行现场,从眼神中可看到他们对新款游戏的渴望。
一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中国人说,由于日本物质发达,失业率低,年轻人生活压力也低。“日本同龄人即使打零工都可养活自己,甚至支付出国旅游、买房子等消费;较低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关注身边事。”
当被问到最关注什么事情时,28岁的筑波医疗中心儿科护士山野边美说,“我关心时尚和流行音乐,我喜欢韩剧和本土综艺节目。你刚才问我是否关心国家的命运,我当然也关注,但我觉得这个概念离我生活较远。”
■年轻人多受资历制约
“并不是日本年轻人不想关注大事,事实是日本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很多机会。”在一家物流公司担任部门主管的49岁的小岛俊说,他自认为公司挡住了年轻人的道。
“我们公司、日本各个公司都有这样的认识,总认为年轻人不行,重要岗位一定要四五十岁的人担当。” 小岛俊说。曾在新加坡工作多年的他发现,新加坡的公司给有才干的青年充分发展的机会。“与之相比,日本青年必须熬资历,能力再强的人也如此。即使跳槽到别的公司也一样,这是日本的文化。”
小岛俊的手下、34岁的森正哲央认同小岛俊的看法,他感觉同辈们都受到所谓资历的制约。“不过我们也在试图改变这一情况。现在社会更加开放了,允许我们年轻人对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环节提出建议,而且公司还部分采用了我们的建议,这在父辈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森正哲央认为,本公司的改变并不是发展主流,全社会或是掌权的中老年人对青年还存有疑虑,他希望青年能得到的机会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