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快讯 > 志联动态 > 中国青年报头版:后奥运时代 志愿精神生生不息

中国青年报头版:后奥运时代 志愿精神生生不息

日期:2009-08-12      来源:志愿北京
    一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成千上万名志愿者的微笑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名片,他们辛苦的付出和周到的服务感动了全世界。

  一年后,许多奥运会志愿者仍继续在志愿者的道路上前行,做一名志愿者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常态化也在许多城市成为现实。

  “志愿者的经历给了我巨大的精神满足”

  清华大学博士生梁苏会曾当选过“北京市十大志愿者”。奥运后,小梁到联合国志愿服务合作项目办公室做了一名志愿者。她还是清华紫荆志愿者研究生服务团团长,负责校内研究生志愿者服务项目。

  “思考奥运前我从哪儿来,决定奥运后我到哪儿去,得出的是相同的答案:继续做一名志愿者,做一名永远的志愿者。”梁苏会说。在她看来,奥运给人们带来的是更高涨的志愿服务热情,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都是这样。清华校园里有一大批奥运会志愿者,怎样保护好这些奥运财富、怎样让志愿者不流失,寻找志愿服务资源、开发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者们有服务的内容,这些都是梁苏会和她的团队努力做的工作。

  奥运会给梁苏会带来的除了能力的提升,更有对志愿服务的重新认识。她说,奥运后清华校内报名当志愿者的人一直很多,甚至还有已经毕业的人发来邮件想加入志愿者队伍。

  今年刚刚本科毕业的杨静静曾在奥帆赛测试赛及奥帆赛期间从事过奥运赛场交通服务、通关服务、媒体服务等志愿者工作。一个月前,在青岛举办的2009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她再次走上了志愿者的岗位,负责贵宾接待。

  “没有做过志愿者的人也许不会理解,奥帆赛志愿者的经历给了我巨大的精神满足,没有这段经历,也许我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还是肤浅的,更不会坚持不懈。”她说。

  像梁苏会、杨静静这样的优秀志愿者,在全国还有很多很多。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邓亚萍说,目前,北京正积极筹建志愿者联合会,着力打造“北京市志愿者之家”,传承转化奥运志愿服务项目,开发新项目,市级志愿服务项目已达1021个。

  “我还想参加更多志愿者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李菊是来自四川北川的羌族女孩,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有幸作为志愿者代表走进“鸟巢”,接受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献花。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北京市十大志愿者”、“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面对诸多荣誉,李菊显得很平静,她说:“很多人都以为我变了,但我还是以前那个我,这些荣誉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改变。”

  奥运后密集地出席各项活动,打乱了李菊的大四生活。“奥运过后,我的学习的确有些耽误。”李菊无奈地说,“因为我的志愿者经历,每天都有记者来采访,平均下来一周要接受两个采访,有时候一天就要接受三四个采访。”

  刚进大学时,李菊就怀着对志愿者工作的向往加入了学校的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始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她长期坚持到京郊多所打工子弟小学支教;利用周末去敬老院照顾老人,给老人们表演节目,陪老人们聊天散心;去有特殊儿童的幼儿园,陪先天智力缺陷孩子玩耍;去交通繁忙的路口做交通协管志愿者,帮助维护交通秩序……李菊觉得,只要是做有意义的事,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自己辛苦一点没有什么。

  如今,李菊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北大读研究生。“志愿者的路还长,我还要继续前行,我还想参加更多志愿者活动。”李菊已开始考虑在北大如何继续她的志愿者活动。前几天,她和同伴一起再赴四川,进行“青年领袖社会发展夏令营”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她的志愿者之旅。

  来自北京市志愿者协会的统计显示,北京已有志愿者队伍5万支,人数超过200万。这些志愿者队伍包括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科普志愿者、扶残助残志愿者等,累计服务时间超过5亿小时。

  让志愿精神生生不息

  在曾经的奥帆赛场——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即将开馆的青岛奥帆赛博物馆内,一面墙上记录着数百名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奥帆赛志愿者们的一张张笑脸。整整一年前,他们用这样的笑容感动着世界。

  解说员告诉记者,博物馆以第29届奥帆赛为核心,以百年奥运梦想为铺垫,集中展示青岛配合北京申奥、迎奥、办奥的全过程,全景式地展示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体育与文化价值。

  曾经的奥帆赛赛会志愿者郝淼是这面“微笑墙”上的一员。再次见面时,她已换下一年前蓝色祥云志愿者服,成为青岛某平面媒体的一名记者,恰是奥帆赛期间她所服务的对象,如今她把这次采访戏称为“新闻人之间的对话”。

  郝淼说,志愿者的精神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6月,和600多万应届生一样我经历了迷茫、失落的求职过程,但是,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是奥运志愿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困难中一路前行,认真、镇定、果断是我在求职路上的表现,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奥帆赛志愿者时的历练。”

  同郝淼一样,还有很多的人虽离开了奥运赛场,但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志愿精神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些人继续用志愿者的姿态来践行着奥运志愿精神。

  团青岛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奥运志愿者遗产保留工作一直备受重视,青岛市通过表彰、激励、注册等方式将奥帆赛志愿者队伍在赛后长期保留下来;通过城市志愿者服务项目的保留和长期坚持,将其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奉献力量和服务力量保留下来;通过深入宣传发动,在市民中广泛弘扬志愿精神,营造“人人争做志愿者”的持续而浓厚的社会氛围,将志愿者文化保留下来。

  在各个城市,志愿者队伍正在壮大,志愿服务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志愿者正在改变着每个城市的面貌,改变着中国。

  综合新华社电

一键分享: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