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共奋进②
本报讯 奥运后,北京志愿者的热情并没有减退,城市里各处都有志愿者服务的身影和真诚的微笑。为志愿者注册信息、安排上岗班次、到站点为游客服务,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城市志愿者马恒在奥运后更加忙碌,作为公共区三个志愿服务站点的负责人,他正带领着600多名志愿者为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服务。
从2007年“好运北京”赛事期间,马恒就开始做城市志愿者,不过,真正进入奥运核心地带——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却是在奥运之后。去年“十一”,公共区开始对外开放,并招募志愿者,得到消息后马恒立刻报了名。
去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三个志愿服务站点正式在公共区安家,马恒和志愿者们也开始了他们奥运后的志愿服务经历。现在,三个站点已经连续开放了1210多个小时,600多名志愿者排开班次,从上午9点到晚上7点都有志愿者在热情服务。
令马恒印象最深的是今年4月在公共区服务的一次经历。那天,一位60多岁的大妈着急地找到志愿者,说和老伴走散了。大妈来自重庆,她说不清自己住在哪儿,记不得家人电话,连在哪儿和老伴走散都不知道。于是,马恒带着她先到公安部门登记,然后带她走遍公共区一个个可能的地方寻找家人。两个多小时后,当大妈突然看到还等在原地的老伴时,激动得哭了起来,趁着这会儿,马恒悄悄离开了。令他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会儿,两位老人找到站点,还给志愿者们买来饮料表示感谢。“当时我挺激动的,因为自己感受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快乐,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像马恒一样依然在默默奉献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奥运带动了人们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热情,也使志愿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据北京团市委负责同志介绍,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衷,如何引导他们把这股热情保持在日常生活中,成为首都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这是北京奥运会之后更为长远的任务。目前,北京市各级各类志愿组织中有150万志愿者,市级公益实践示范项目达到1021个,北京志愿服务工作正在向常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