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人物 > 优秀志愿者 > 志愿者胡大一事迹

志愿者胡大一事迹

日期:2011-11-08      来源:志愿北京

胡大一教授为农民工子女筛查先天性心脏病

在基层开展义诊活动

 


胡大一宣传片改

 

 

  胡大一,男,65岁,中共党员,教授,博导,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
  胡大一10余年如一日,不辞劳苦,节假日期间率领志愿服务队专家,走长征路,走西部,走基层,进社区,进农村,志愿服务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市。以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农民工子女、贫困人群等为服务对象,共组织举办大型义诊筛查和健康公益讲座、医师培训活动310余场次,建立了75家“爱心工程”合作医院基地,就近就地筛查19.5万人次,资助救治先心患儿6120余人。通过技术帮扶,提高了合作医院的技术水平,留下了不走医疗队。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做强基层,促进医改的很好给力点,在促进医患和谐、社会和谐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胡大一心系患者,情系西部,多次带病走进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每次活动他既给公众讲健康,又给医师讲专业技术,还要义诊近百位患者,曾多次在义诊现场发作急性喉炎说不出话来,甚至面部偏瘫还坚持在志愿服务一线。他在践行并诠释着“大医精诚博爱天下”的内涵,在为医学和人民健康事业倾心竭力。
  胡大一以人民健康为己任,自2003年以来,发起并成立“爱心工程”和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以“大医精诚、博爱天下”为宗旨,遵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之志愿精神,引领广大心血管医师开展爱心工程志愿服务。主要完成三大任务:1、开展义诊和筛查,开展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先心病患者救治,就近就地救治患者,降低医疗费用。2、开展大型健康教育活动。传播普及健康知识。让健康走进千家万户。3、积极开展医师职业教育,为当地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胡大一同志详细事迹材料

  胡大一同志心得——我为什么发起医生志愿者服务(上)

  胡大一同志心得——我为什么发起医生志愿者服务(下)

大医精诚 博爱天下
  ----胡大一教授事迹介绍

  胡大一,男,65岁,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胡大一爱心工程”和“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发起人。
  2003年5月,胡大一在安徽太和义诊期间,看到大量的先心病患儿得不到救治,以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心与爱心,毅然发起“胡大一爱心工程”。2007年在中国红十字会支持下,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工程胡大一志愿服务队。
  “河的一边,医疗技术很精彩,河的另一边,广大患者很无奈”。这种“隔岸观火”的局面必须要改变!胡大一如是说。“爱心工程”志愿者旨在架起一座爱心桥梁,通过专家走下去的办法,就近就地筛查治疗,以克服医疗技术不可及,实现强基层的目的。开展爱心志愿服务,主要完成三大任务:1、开展义诊和筛查,开展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先心病患者救治,就近就地救治患者,降低医疗费用。2、开展大型健康教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让健康走进千家万户。3、积极开展医师职业教育。向西部和基层医务人员传授适用技术,为当地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在爱心工程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2011年4月,胡大一联合医学各领域150余名专家成立“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使命,以“大医精诚、博爱天下”为宗旨,遵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之志愿精神,号召医师做新医改主力军,走出大城市、大医院,走进西部、走进基层,到国家、社会和患者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基层医师送技术送知识,为群众送健康送温暖,将医师志愿者行动又推向一个新阶段。
  近10年来,胡大一率领“爱心工程”和大医博爱志愿服务队专家走长征路,走西部,走基层,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市,特别是广大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以农民工子女、贫困人群和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等为服务对象,相继开展了“爱心工程-先天性心脏病救治”、“大医博爱志愿者西部行”、“关爱农民工子女先心病筛查救治”、“农村基层医师培训”、“健康大讲堂”、“心肺复苏技能进阶培训”等志愿服务项目。组织举办大型义诊筛查和健康公益讲座活动310余场次,协助建立了75家“爱心工程”合作医院基地,就近就地筛查19.5万人次,资助救治先心患儿6120余人。特别是通过技术帮扶,提高了合作医院的技术水平,为当地留下了不走医疗队。医师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做强基层,促进医改的很好给力点,并必将在促进医患和谐、社会和谐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谓大医者,以精诚为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作为国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肩负重任,工作科研任务繁重,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他不仅以其影响力号召和引领医师开展志愿服务,而且10余年来,无论寒暑,身体力行,没有节假日,多次带病走进西部走进基层,每次活动他既要给公众讲健康,又要给医师讲专业技术,还要义诊近百位患者,曾多次在义诊现场发作急性喉炎说不出话来,甚至面部偏瘫还坚持在志愿服务一线。胡大一常常讲:我们要学习白求恩,为人民的健康而工作。诚如此言,他在真正践行和诠释着“大医精诚,博爱天下”的内涵,在为医学和人民健康事业倾心竭力。
  

   我为什么发起医生志愿者服务?
  
  做志愿者是我们两代人的心愿。我母亲现在九十五岁,是个老医生,她现在还在郑州的社区里面工作,每天上午都去看门诊。河南的报纸报道过,她是最老的“青年志愿者”。

   基层磨砺与西部情结

  我有着深深的西部情结,对农村对基层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和我的成长过程有关。我是读着毛主席“六二六指示”走进北京医学院。无论别人怎么说,我认为:毛主席当年“把医疗工作放到农村去”、搞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是一个创举。在我们这个大国家、穷国家,用相对较少的费用解决了农村大多数人的医疗保障,实现了医疗的基本公平。我在入学教育中,我的老师们都是用在下面看到的实际情况对我们进行教育的,就这么一个话题。
  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开始从事医疗工作。当时周总理选派了四支医疗队。包括:阿里医疗队、西双版纳医疗队、河西走廊医疗队、延安医疗队。我参加了两支:一个是河西走廊医疗队。几乎全部是步行拉练,走完了河西走廊全程。第二个是阿里医疗队。阿里当时叫做“屋脊的屋脊,雪域的雪域,高原的高原”。在阿里,领略了毛主席讲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并领会到了“五个最”精神:最能吃苦、最能忍耐、最能奉献、最能团结、最能战斗。这是当年阿里解放军和医疗队的精神支柱。这是我上学时候的磨练。
  我上学期间,一直都是在农村和生产大队、生产队里培养赤脚医生,建合作医疗站,在自己身上扎针灸。体会了“敌百虫”的驱蛔虫效果。当时没有驱蛔虫药,吃到头晕了就知道剂量大了。我们上山采药。我能认识一百二十多种中草药,经常背个药篓子去采药。建合作医疗站。夜里还背个药箱翻山越岭去看病。这是我早年的一些经历。

   令人震撼的“百科全书”

  我一直在做心血管救治相关工作,像心肌梗死的救治、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等。2002年,我开始关注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当时,我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开了两个先天性心脏病门诊。然而,2002年一年,看了不到十个病人。中国四百万先心病人在哪儿呢?为什么大医院挂着牌子没有人来呢?
  2003年SARS之后,安徽太和县中医院李院长邀我去谈谈医院怎么发展,能不能帮他们培养人才。我告诉李院长说:我在北京看不到先心病患者,你能不能给我召集召集?“五一”长假我带一个医疗队去义诊。一个“五一”长假,通过他的宣传,来了四百多先心病患儿。跟我一块去的年轻医生边红说:“胡老师,我这七天看到了中国先天性心脏病的百科全书,也看了中国医疗卫生状况的百科全书,这是在北京市从来没见过的,非常让人震撼”。
  最让人震撼的是,第一,本来几岁可以根治的孩子拖成了不治症。先心病治疗,3岁能根治、13岁变难治、30岁变不治。很多人走进了不治之症的行列。第二,这些孩子里面极少有到外地治病的,因为没有钱。“五一”的时候还不是很暖和,外面地上睡了一地孩子,他们连最便宜的房子都住不起。像《红灯记》里的故事一样,一个孩子父母亲去世了,照顾他的是一个邻居老奶奶,而这个老奶奶本身也很贫困,是出于社会责任才收养着孩子。别说是上北京治病,能养活这个孩子就已经很勉强了。第三,缺乏基本的知识。一个孩子由于先天缺陷,细菌在血液里感染形成败血症,这个孩子的父亲居然给这个孩子找个媳妇结婚去冲喜?这在城里绝对看不到的。
  我们很多年轻医生如果看不到这些,他们就不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再者,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

   不能“隔岸观火”,毅然发起“爱心工程”

  看了这些,我觉得我们的医疗体系存在着问题。我把这叫“隔岸观火”。河的一面是先进的技术突飞猛进,很精彩;另一面是是众多等待救治的患者遥不可及,很无奈。技术不能到达需要治疗的患者,“不可及”,就无价值,更谈不上公平。我们的医生研究技术、学习技术、掌握技术成为专家了,可在城里等一年也等不到几个患者。在下面一次看四百多。所以我觉得要发动大医院大城市的专家们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去“发现”患者。
  2003年“五一”太和义诊之后,我立即开始组织“爱心志愿服务队”,发起“爱心工程”。我只有一个想法,通过“爱心工程”这么一个活动,实现三项任务:一个是走下去,进行筛查,就近就地救治。二是做加减法。三是培训,留下不走医疗队。那时候是自己探索着做。做这个事情特别受基层的欢迎。
  2007年,我们向时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佩云汇报“爱心工程”这件事情。彭会长听了之后,说非常好,当场就给了批示。之后,她参加了“爱心工程”成立仪式,当时命名为“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工程——胡大一志愿服务队”。我们下去,有旗帜,有“百字宣言”,有授旗仪式,内容也很丰富。“百字宣言”有“以公益之心走长征路”、“下农村进社区”等内容。
  目前,爱心工程已形成特色。现在好多医院、基金都在做先心救治。爱心感动了政府,温总理批复了先心救治经费。不少医院是把病人送上来,在北京做手术,这样加上医疗、住宿、交通等,费用相对较高。我们这个服务队的最大优势在于我们专家团队走下去,就近就地救治患者,并且培养基层医生,留下不走医疗队。截止目前,已经合作建立了75个合作基地,已经做了19.5万先心病的筛查,手术6120例。这就是我从先心病救治开始做志愿者的过程。
  2011年4月,在爱心工程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我组织医学各领域150余名专家成立“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使命,以“大医精诚、博爱天下”为宗旨,遵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之志愿精神,号召医师做新医改主力军,走出大城市、大医院,走进西部、走进基层,到国家、社会和患者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基层医师送技术送知识,为群众送健康送温暖,将医师志愿者行动推向一个新阶段。
  

志愿者的三大任务
   做“加减法”,就近就地救治患者


  大医院有垄断技术,从来不缺病人,很少主动下去。但是大量的先心病患者没钱去不了大医院,需要就近就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呢?像在新疆和田,一位心肌梗死的患者来不了北京,去乌鲁木齐都来不及。总之,急病来不及,穷病出不来,常见多发病不值得来。所以医疗服务一定要下沉到基层,就近就地治疗。
  我提倡做“加减法”。什么是加减法?首先是“减法”,就近就地治疗,方便群众、减少费用。那么“加法”呢?就是从零星做起,发动社会各种资源,组织爱心基金,可怜天下父母心,还孩子健康心脏。“加法”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治疗。

             开展基层医师培训,留下不走医疗队

  我们强调健康公平可及,医疗服务公平,一定要强基层。基层不强,看病难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基层医院最大的问题是技术落后。只有技术下去,基层才能发展,才能改变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当年进阿里,去河西走廊,周总理千叮咛万嘱咐,最重要的就是留下不走医疗队。现在,我依然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给当地留下技术,留下不走医疗队。
  通过就近就地治疗,给基层的医务人员送“真金白银”,把技术留下。我们的专家到基层一起做手术,让基层医生跟着摸爬滚打,手把手的教,一年不会两年,两年不会三年,肯定能学会!这是我当医生以及在北大当老师这么多年的经验。我知道,没有谁笨到学不会,关键是给不给机会。要积极帮扶,积极创造条件,而不是限制和垄断。因此,基层救治不仅方便了患者,节省了费用,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不走医疗队。

            开设健康大讲堂,送健康,送温暖

  过去我认为,医学就是研究疾病的学问。最近七八年我逐渐悟到,医生天天想的应该是健康,医学是研究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单纯看病。我觉得医生学医最大的价值,就是如何预防疾病,使人少得病。得病不得大病,得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目前我们心血管病呈“井喷”趋势。要实现疾病防控和医疗费用降低两个拐点早日到来,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做好全民健康促进。在预防上,目前做的还不够。诸如冠心病和高血压要从年轻的时候就需要开始预防。所以我在做的是努力让医生转变理念,广泛发动,人人讲健康,人人参与促进健康。
  因此,我们在爱心志愿者活动中,开设“健康大课堂”,为百姓“送健康,送温暖”。给公众讲健康预防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让健康走进千家万户。公众非常欢迎。每次一个大影院或者大会堂都座无虚席。由此就看得出来老百姓对健康的渴望。

              做好志愿服务管理

  做志愿者,就是要奉献爱心。志愿者章程强调:志愿者是自愿无偿为社会或他人提供需要的服务。要把志愿服务理念搞清楚。要懂感恩和报答。季羡林老先生在晚年回忆起他从德国回来的想法。他讲到他毅然回国就是为了报答两个母亲。一个是生育他的母亲,一个是养育他的祖国。这就是感恩、报答。医生能够成长,成为专家,离不开国家培养,离不开社会支持,也离不开患者。要学会感恩和报答,到国家、社会和患者最需要的地方。要学会分享知识、分享技术。为基层医生送技术、送知识,为群众送健康、送温暖。只有分享才能使更多的患者、更多的老百姓受益,进而实现医患和谐与社会和谐。
  做志愿服务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要形成常态。2003年以来“爱心工程”深入开展,特别是“走进和田、辐射南疆”的实践,我想我们们已经探索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已经能够形成常态的志愿服务。
  做志愿服务,不能忽悠,也不能折腾。不是搞一场活动,捐点东西走了。这并不能形成常态,也不能留不技术,更不能留下不走医疗队。做志愿服务,要做好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实施。要探索机制,由点到面,进行辐射。以“走进和田”志愿帮扶项目为例,针对和田医疗技术落后的现状,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专家有针对性地帮扶,每月专家去帮扶一次,当地技术很快就提升了。对专家志愿者来讲,由于是轮流支持,负担并不大。这种机制在各地铺开,并形成常态支持的长效机制。
  做志愿者服务,一定要规范。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工作方案,有管理规章。从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项目方案、爱心基金募集、志愿者绩效评估、项目宣传等方面都要形成规范。特别是专家志愿者,时间都很宝贵,要能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规范管理,使志愿服务做出实效。

  我认为,做好医师志愿服务是实现医疗公平可及、拉近医务工作人员和广大患者的距离,解决医患矛盾实现医患和谐很重要的一个给力点。我相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也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我呼吁,医生走出大医院、走出大城市,到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到社区,到国家、社会和患者最需要的地方。为患者服务,分享医疗技术成果,使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实现医患和谐和社会和谐。
  

一键分享:
没有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