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如今正在探索志愿服务的新领域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与中共北京市委共同举办的“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览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图片展上的2110张照片,就像2110扇窗口,透过这些窗口,人们可以看到十年之间,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今非昔比。在图片展中,我们选取了发生在北京的一组照片,一幅图片代表着北京的一个侧面,我们试图通过寻访这些图片中的人和物,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回眸城市十年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或点滴变迁。
拍摄者说
■新华社摄影记者 陈凯
按下上百次快门定格壮美瞬间
鸟巢全貌、水立方一角、烟花绽放……照片中的这些元素一个也不能少。为了拍摄到理想的奥运会开幕式上焰火绚烂的场面,新华社摄影记者陈凯回忆,他之前曾多次前往鸟巢附近,寻找最为合适的拍摄角度。最终,北京奥运数据中心楼顶得天独厚的视野条件让他眼前为之一亮,也正是站在这里进行拍摄,才成就了他的这张效果颇佳的照片。
陈凯对记者表示,尽管当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烟花表演从晚上8点才正式开始,但考虑到烟花绽放时间较短,又为了选取到最佳的角度,他从下午3点就来到数据中心屋顶开始准备,直到晚8点开始才正式拍摄。在按下上百次快门之后,才最后定格这一历史性时刻。
■文/本报记者 安苏
2008年8月8日晚8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15000发烟花在鸟巢上空竞相绽放,上万束“柳条”、“花束”、“喷泉”冲上暗蓝色的夜空,把这里的夜晚装点得灿烂辉煌。当绚烂的烟花腾空而起,鸟巢的周围被点亮的那一刻,有万余名志愿者围绕在它的内外,为它的璀璨夺目而欢呼,为它的惊艳亮相而呐喊。
据官方统计,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共有170万志愿者投入到这一场体育盛事的服务当中,志愿者的付出奉献为“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添上了浓重的一笔。程旭就是这170万分之一。如今四年过去了,他的志愿脚步却从未停歇,走进孤老家中陪老人聊天、与打工子弟子女一起踢足球……程旭的志愿经历折射出北京志愿服务从培育到壮大再到规范化的发展历程。
■一腔激情参与奥运服务
11月3日,北京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志愿者程旭坐在电脑前,打开的志愿者文件夹,一张张照片映入眼帘:在鸟巢做赛会志愿者、走进孤老家中陪老人聊天、与打工子弟子女一起踢足球……随着鼠标滑轮的滚动,照片中的场景也在不断变化着。从奥运会初识志愿到如今成长为一支志愿者服务队的负责人,程旭说,能够坚持做志愿者与北京不断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密切相关。
“穿上蓝色的奥运志愿者服装,腰间挎着奥运标识的小腰包,手里拿着联通场馆各个负责人的对讲机,那种感觉别提有多带劲了。”回忆起做奥运会志愿者的日子,程旭的话语中带着一股子兴奋劲儿。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程旭是一名观众服务志愿者,他所服务的场馆是工人体育场。
程旭当时所在的服务地点是工人体育场的西门入口。一般情况下,傍晚6点开始的比赛,他和其他志愿者要在下午2点半就准时到岗,迎接观众的到来。由于奥运会正值暑期,服务的地方又都在户外,一天下来,鞋帽衣裤几乎都被汗水打透了。除了体力上的考验,他们还需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比如没有票却想进场观赛的观众,“在一边协助有票观众迅速进场的同时,还要劝导没有票的观众不能进场”,那一段时间尽管很累很苦,但程旭认为能够参与到奥运会服务当中,那种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让他坚持下来。
■沉下心来走进社区
当残奥会落下帷幕,奥运志愿者们进入了志愿空白期,程旭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志愿之路如何走下去。2009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志愿者工作大会提出,根据社会公众的服务需求,保留转化各类奥运志愿服务项目,方便有服务意愿和服务时间的志愿者就近、就便参加志愿服务。
从短期服务到志愿常态化,程旭开始将眼光放在自己学校周边的社区。当时已经是学校志愿服务负责人的程旭,开始与自己所在学校北京化工大学附近的和平街街道、小关街道、东四街道以及劲松街道进行一对一的联系,了解街道社区内的服务需求。“来到社区,我们一方面给空巢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方面我们还会利用专业知识,为社区做一些普法和英语方面的培训。”程旭说,从2009年至今,学校已经有上千名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学校每周提供一次服务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选择。
“看似普通的服务,却让我们收获很多。”程旭说,走进社区后,志愿者没有了奥运时候的激情,也没有了镜头前的关注,大家都是沉下心来做志愿,用心去感受志愿服务中的收获,比如在陪老人聊天的时候,学生们感受到了老人的那种难以名状的孤独,“很多老人一见到我们,拉着手一聊就是一天,他们的那种渴望关怀的眼神,让志愿者都很受触动。”
■探索志愿服务新领域
2010年10月,《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实施。每一名志愿者获得了全市统一的注册志愿者编号,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将经相关志愿者组织认定后按服务小时在志愿北京网站进行记录,作为对志愿者评价认证和激励表彰的主要依据。
有了规范化的记录和注册,程旭和他的志愿团队更有干劲了。先是学校为所有的志愿者建立了志愿服务记录平台,与志愿北京网站进行了有效对接,所有的志愿者都有了自己的登录名和密码,可以在平台上查询自己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记录。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志愿服务项目基金,学生可以自己发掘志愿服务项目,并向项目服务基金上进行申请。
在对学校志愿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程旭也在摸索着志愿服务的新领域。2010年7月,在北京团市委指导下,程旭和他的志愿者团队负责建立的北京首支农民工子女足球队——“蓝天”农民工子女足球队在将台洼小学正式成立。程旭说,能够坚持做志愿者,要得益于北京市各个部门对于志愿服务的关注和推动。对于志愿服务,他将一如既往。
■文/本报记者 安苏
■权威对话
■
“奥运周期”孕育
北京志愿服务体系
对话人: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 张楠
记者:北京志愿服务在十年间是如何发展和壮大的?
张楠:自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开始,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09年全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召开,这一时期为北京志愿服务的“奥运周期”。在这一阶段中,2003年7月团市委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志愿服务指导中心。2007年12月,《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生效,确定了北京志愿者协会指导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法律地位。2009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将北京志愿者协会改造提升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确认市志联为“枢纽型”志愿者组织。
2010年,在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形势下,北京市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对社会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团市委积极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发展。2010年10月,《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实施,赋予市志联组织指导全市志愿者招募与注册、管理与服务、表彰与激励的职责。
记者:北京未来在传承志愿服务方面有何规划?
张楠:今年北京市志愿者实名制注册工作面向全市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在志愿北京网站注册的志愿者已达1623446名,志愿团体4436家,志愿服务项目2997个。今后我们将按照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关要求,以志愿者注册工作为抓手,稳中求进,重心下移,活跃基层,争创一流,打造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文/本报记者 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