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
志愿者正在世界艾滋病日展板上签名
志愿者与聋哑儿童“笔上交流”
志愿者在教居民们易行养生操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5 年12 月。自成立以来,人大青协汇聚全校志愿者和更多社会志愿者的力量,践行雷锋精神,开展系列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志愿服务活动。
简要事迹:开展以“关爱他人”为主题的献血、助残、青春健康教育活动。红十字项目部开展“生命之翼”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累计有781位同学成功采集血样。青春健康项目部举行同伴教育、生殖健康知识传播和防治艾滋病等活动,传播正确的性与生殖知识。开展以“关爱社会”为主题的支教、社区服务等活动。支教项目部多年来坚持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独具特色的支教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支教项目部为社区老人开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帮助老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意识。社区文化节项目创新地选择“冬季养生”主题,通过“宣传推广+娱乐学习+知识竞赛”的模式向社区群众传播了冬日养生的知识。开展以“关爱自然”为主题的环境保护活动。环保项目部开展“绿色银行”活动,通过回收废旧物品换取积分最终兑换纪念品,从而传播节约环保理念,成为北京地区高校开展相关环保兑换活动的范本。环保项目部还开展了许多面向社会的活动,例如环保单车行活动,倡导自行车出行,向市民传递低碳的生活理念等等。
曾获荣誉:曾经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集体奖项30 余个,个人奖项近百个,受到了40 多家新闻机构的多次报道,志愿者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协会承担了北京奥运会、60周年国庆游行、第21 届世界大运会、防控非典等大型活动的志愿工作,2001 年荣获团中央“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称号。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详细事迹材料
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党亲手创立的高等院校,具有优良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学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力量,自成立起就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大力发扬雷锋精神,积极帮扶弱势群体,努力传播文明理念,大力开展环保活动,在实践中践行了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要内容的“三关爱”精神。协会现申报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事迹材料如下:
一、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概况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下简称“人大青协”)成立于1995 年12 月,成立十多年来,坚持秉承“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的宗旨,开展了大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校内学生的同时,也与团中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等20 多个组织机构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于2009 年3 月正式成为北京志愿者协会团体会员。
人大青协直属于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协会曾经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集体奖项30 余个,个人奖项近百个,受到了40 多家新闻机构的多次报道,志愿者代表先后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团中央﹑团市委也对志愿者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 “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全国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我国志愿者行动的最高荣誉,并于2001 年被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之首。
人大青协还曾承担全国研究生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培训、国际志愿者年系列活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第2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培训、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培训、预防艾滋病万人长跑、人民大学65、70、75周年校庆、防控非典、庆祝申奥成功、奥运会徽和吉祥物揭幕、奥运志愿者培训教材编写、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亚洲太平洋国际教育协会2009 年会、北京市“青春健康高校行”活动启动仪式、“首都防治艾滋病志愿者活动周”活动、第26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并以出色的表现,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人大青协志愿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智力优势,与团中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环保总局、中华慈善总会、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协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宋庆龄基金会等组织机构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出色的志愿服务热情得到了合作组织的高度评价。
此外,人大青协在从事各项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也注意对志愿者的培养,采取多种模式关怀志愿者的成长。例如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会、编写专门的培训材料、组织志愿者进行素质拓展等等,其目标是增进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让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更好的成长。同时,协会与时俱进,在当代多元的信息化浪潮中建立电子平台项目管理机制,在网上发起、注册、申报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志愿者,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而言之,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志愿服务工作方面创先争优,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努力通过志愿者的力量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青年志愿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功能。
二、汇聚众人之力,关爱他人正行动
自成立以来,人大青协从未忘记志愿服务的根本,一直把目光放在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身上,汇聚全校志愿者和更多社会志愿者的力量,尽可能让每一个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关爱。
人大青协红十字项目部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宗旨,为全校师生提供无偿献血、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急救培训、日常保健知识普及、血液病知识普及等服务。人民大学是最早推行成分献血的学校之一,自2004年至今,每星期举办一次“生命之光”系列献血活动,至今已累计举办百余场,覆盖人数达20000人次,曾获得海淀区十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生命之翼”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是人大青协又一精品活动。该活动于2005年正式启动,据统计,截至2012年11月,人民大学已有781位同学成功采集血样,进入中华骨髓库。仅2011年一年,就有113名同学的血样成功入库,这两项数据均在北京市所有“211”工程院校中排名第一。同时,从配型成功的案例数来看,人民大学目前已经有3名同学成功配型并捐献造血干细胞,在北京市所有高校中位居榜首。其中,人民大学造干捐献成功第一人2005级本科生刘幸还打破多项造干捐献记录,获得北京市红十字会颁发的红十字博爱奖,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授予的志愿之星称号等荣誉。此外,红十字项目部举办的急救培训、119防火知识宣传等活动,都致力于“关爱生命,关注健康”,让志愿者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教育”,学习关爱他人生命的同时,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人大青协青春健康项目部源起于1999年10月协会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共同开发的“青春健康之旅”活动。这也是北京首个从事青少年健康领域的活动。青春健康项目部成立十三年来,致力于倡导积极向上的性与生殖态度,在同伴教育、生殖健康知识传播和防治艾滋病等方面服务在校师生。同伴教育是青春健康项目部的精品活动,利用同伴之间的相互信任及相互影响力,通过轻松愉快的参与式活动,传播正确的性与生殖知识。人民大学是最早开展同伴教育的国内高校之一,也是国内高校同伴教育的先行者,在帮助在校同学的同时,奥运志愿者、农民工子弟、打工人群……青春健康项目部把目光转向了更广阔的人群,用志愿者的力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认识和预防艾滋病也是青春健康项目部关注的领域,每年的12月1日,青春健康项目部都会举办“红丝带满人大”系列宣传普及活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卫生部官员、北京市疾控中心官员以及演艺明星陆毅、钟汉良等,都曾作为嘉宾出席该活动,引起校内外的广泛关注。青春健康项目部还屡次代表中国甚至亚太地区出席国际防治艾滋病会议及论坛,也涌现出许多优秀志愿者,我校2006级本科生刘文杰作为青春健康项目部志愿者,曾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第四批青少年爱心大使的称号。用青年人的力量点亮青春之路——青春健康项目部一直在路上。
人大青协助残项目部是人大青协最早成立的部门之一,作为高校中助残的先行者,人大青协助残部志愿者关爱着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残疾人,开展的助残活动种类之多、形式之丰富也受到校内外的一致好评。十六年来,助残项目部在北京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北京雨露嘉禾儿童潜能科技开发中心、北京市第三聋人学校、中国盲文图书馆等机构组织开展各项助残帮扶活动近千次,参与人数万余人,累计受助者上千人,曾获得全国先进助残集体等荣誉。北京市第三聋人学校的助残活动是助残项目部最早开展的活动,志愿者们为学校的聋人学生开设班会课、党课、文艺晚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为他们无声的世界带去欢乐。孤独症帮扶也是助残项目部的特色项目之一,吸引了众多不用国籍、不同年龄的志愿者参与其中,每周一次的被称为“降落在遥远的星球”的孤独症帮扶活动,志愿者们陪伴着孩子们变化、成长,而在这个美妙的过程中,志愿者自身也经过了爱的洗礼,感受到爱的力量,变的宽容,变得平和,也学会用爱去关怀更多的人。
关爱他人也学会关爱自己,十七年来,一批批人大青协志愿者用志愿服务践行爱的本义,用自己的青春和奉献,让世界变得温暖,让生命不再孤单。
三、勇担天下之任,关爱社会做先锋
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人大青协志愿者始终牢记“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追求目标,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弱势群体,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大青协支教项目部一直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和发展,尽己所能为这些孩子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支教项目部志愿者利用大学生志愿者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多年来坚持在华奥学校、东方红民工子弟学校、红星民工子弟学校、半壁店民工子弟学校、171中学、台京中学等学校开展独具特色的支教活动。除了基础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志愿者们还根据学生特点别具匠心地设计了系列课程,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例如为171中学开设的经济学原理和职业规划课,帮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发展信息,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为华奥学校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掌握青春健康知识,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疑惑。为台京中学的学生开设以品德素质养成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将百科知识与心理健康培养、意志品质塑造、良好习惯养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此外,为配合支教活动的开展,支教项目部还设计了“一千零一个愿望”、“成长纪念册”等活动,让志愿者与孩子们有更深入的接触,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同时,伴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支教项目部志愿者关注到社区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创新支教活动思路,拓展支教活动内涵,从传统的中小学生支教活动延伸到社区老年人的支教活动。自2012年起,支教项目部志愿者们开始为海淀社区的老人开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这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老年人的生活趣味,帮助老人树立起“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体现了青年人对老年人群体的感恩和回报,展现了人大志愿服务厚重的人文关怀。
人大青协社区服务部致力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提供文化志愿服务,通过十几年来的摸索和创新,形成了一套专业而富有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方案,从建立老人档案到实行社区活动方案竞标,社区服务部始终把社区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踏实做事,避免使慰问、聊天等敬老爱老服务流于形式。在芙蓉里社区、友谊社区、人大社区、太阳园社区、倒座庙社区、东里南社区等人大周边社区,都留下了社区服务部的印记。社区文化节是社区服务部的特色项目,这一项目放弃了常见的以“重阳节”为载体的活动形式,创新地选择“冬季养生”主题这一更广泛的主题,通过“宣传推广+娱乐学习+知识竞赛”的模式全面、立体地向社区群众传达了冬日养生的意识,受到社区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同时,围绕社区文化节的主题,社区服务部还积极开展其他相关活动,例如协助北京市地球村推广其所创作的有益于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锻炼的“易行养生操”,为社区群众开展中医药保健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生活,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顺应时代潮流,创新社区进行文化建设,为社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形成青年志愿者特有的社会功能。
作为人民大学中青年志愿活动的领军力量和主要组织者,人大青协一直致力于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引领精神时尚,创新动员方式,发挥青年人的优势关爱社会、服务社会。未来,人大青协必将积极响应十八大的号召,从志愿者的角度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播撒环保之种,关爱自然在身边
保护环境,关爱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人大青协成立之初就积极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多年来“以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环保理念”为己任,用实际行动打造了一支环保先锋队伍。
人大青协环保项目部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9月的环保志愿服务总队,作为项目管理部门专项负责校园环保活动。2006年经过项目化改革,正式成立环保项目部,从植树、垃圾分类、环保理念等“单兵作战”,发展到覆盖校园、面向社会,与高校环保社团、政府机构、NGO组织广泛合作的“集团作战”。“绿色银行”是环保项目部的王牌活动。志愿者们回收同学们的废旧杂物(存入废品),并按照存入废品的种类和数量换取积分(存折记录),当积分达到一定数额时即可换物植物盆栽等纪念品(提取款项)。该活动自举办以来,获得了校内外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成为北京地区高校开展相关环保兑换活动的范本。为了配合“绿色银行活动”,环保项目部还设计了“图书漂流”“双面纸打印倡导”等一系列配合“绿色银行”的子活动。“图书漂流”旨在让“绿色银行”回收的图书物尽其用,真正践行了服务同学,让知识流动起来的理念。“双面纸打印倡导”活动是将“绿色银行”回收的一些单面打印的纸张整合起来,用于其他用途,同时也与校内外打印店合作,号召大家选择双面打印,节约纸张。
此外,环保项目部还开展了许多面向社会的活动,力图使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理念走出校园,在社会范围内传播。例如环保单车行活动,倡导自行车出行,向市民传递低碳的生活理念。又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志愿者们走上街头,自发清理道路垃圾和城市小广告,维护市容市貌,用雷锋精神感召更多的人加入环保的队伍。
人大青协志愿者用点滴行动,用青年人的力量呼唤社会的关注,用自己的力量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让“关爱自然从我做起”的环保观念洒向每个角落。
五、结语
回首来时路,放眼新征程。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和发展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声名远扬、口碑优良、独具特色的品牌项目。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发扬“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的宗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一线,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志愿服务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展开了助残、支教、防艾、环保、造血干细胞捐献等一系列效果显著的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各方面一致好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了一份力量。
未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将继续弘扬雷锋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贯彻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要内容的“三关爱”精神,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献礼党的十八大。协会将会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本着不断学习的姿态继续改革创新,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扩大志愿服务的范围和受众,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方式,提升协会社会影响力,让志愿服务深入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青春十载,志愿终生,志愿者们用激情和热情把青春浇灌,将爱心和活力投入到志愿服务中。相信志愿者们将会用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姿态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青春十载志愿终生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心得
“青春十载,志愿终生。”这不仅仅是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更是一代代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不变的情怀和追求。17年来,志愿者在各个岗位的志愿工作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大众,奉献关爱,收获着珍贵的青春记忆和志愿情怀。
在支教的志愿工作中,对于很多志愿者来说这是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走进课堂,第一次有自己带领的一批孩子。每周,一批批志愿者努力备课辛勤准备,想着能尽最大的努力去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做些什么。一位大一的志愿者这样说道:“地铁坐到终点站,然后换乘公交,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步行,我们才终于赶到偏僻的民工子弟学校。我告诉他们我关于支教的一些想法,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改变一些,一丁点也好,为一些孩子的人生添上色彩,或许我这么说有些夸大自己了,可是自己真的希望,所以我备课的时候更关注引导他们。整节课都在按计划进行,中间我无数次停下来整顿秩序,或许是我这个老师的魅力还不够吧。就这样进行完了第一节课,我的总结便是专注、坚持、发现。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农民工的孩子们,他们或许得不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只要我们青年志愿者坚持奉献与关爱,我们便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孩子们看到更多未来的曙光。”
而在红十字无偿献血的项目中,感动更是被无数人铭记。每一个高贵的生命,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为之骄傲。无偿献血有何意义?无需太多理由,拯救生命而已。为了那与死亡一线之隔的生命,我们献出一点,便是送给生命一份礼物。上善若水,润物无声。我们的坚定,也许就是他人明日生活的动力!就如献血志愿者所言:“看着自己的血液顺着细细长长的管子流出来,鲜红的、温热的,就像自己的心一样。胳膊有酸酸麻麻的感觉,可是内心却很欢喜。今天一个小小的善举,或许就能挽救一个鲜活宝贵的生命。这不是一件惊天动地壮举,只是一份责任与爱心,它的背后,承载的是生命的重量与意义。 ”
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目光澄澈而明亮,却不会与你交流; 他们的声音清脆而欢愉,但无法哼出熟悉的童谣。这些孤独症的孩子缺少关爱缺少陪伴,内心隐藏着难以言说的苦闷。而在这样的地方,帮助孤独症儿童的志愿者始终用大哥哥大姐姐的关爱为还孩子们送去一缕缕明媚的阳光。“离开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因帮助人而感到很快乐。相反的,我觉得心情有点沉重。我在想,两个小时的相处,虽然能让他愿意接受我的亲近,却无法使他在分别时对我说声再见。他甚至没有注意到我在跟他告别。他还是在那坐着喊着,就像我刚来时那样。一个这么可爱又充满活力的孩子,如果不是患了孤独症,他现在又会在哪里呢? 而我问自己,我能为这些孩子做什么?我们志愿者能为这些孩子做什么?能做的很简单,只是陪伴,不用挖空心思冥思苦想的陪伴。但这又很难,因为对极少回应你的人付出很难,而要坚持更难。但只要能帮助他们康复,即使力量很小,我也愿意继续去付出。”一位志愿者曾这样真切地说。
是的,奉献、关爱、责任、坚持,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一代代志愿者所践行的理念,也是每一位志愿者在一次次志愿活动中收获的心路历程。我们希望我们能用我们青年志愿者的力量和影响,传播爱心传递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在弱势群体和社会大众之间搭起沟通与关爱的桥梁!“青春十载,志愿终生”,人大志愿者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