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堃范证件照 司堃范爱心工作室13位热线电话接线员受到表彰 司堃范爱心工作室司堃范爱心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司堃范老人为大家量血压
司堃范,女,汉族,1930年出生,北京朝阳医院退休。
简要事迹:24年来,司堃范为附近孤寡老人建立了病历档案,定期体检,上门诊疗,买药送药,每逢节日还为生活困难的老人赠送生活用品。她不仅在日常生活上照顾老人,还运用专业知识为老人进行心理辅导,已义务照顾孤寡老人31位,累计家庭护理达9000余次。她建立“司堃范志愿者爱心工作室”,开通“司堃范为老服务热线”,引领社区志愿者向老人提供心理、医疗及生活方面的系统帮助。在她的影响下,志愿者们接听热线电话2000多个;与地区贫困家庭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定期为贫困家庭提供物质和资金的帮助;以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的方式,为更多“空巢”老人送去了健康和快乐。工作室的社区志愿者已经由原来不足10人发展到200多人。这支社区志愿者队伍,实现了志愿服务的供需对接,为老人送去了关爱和温暖,也给自己创造了助人自助的平台。1999年7月,司堃范已申请在逝世后把遗体无偿捐献捐献给医学事业。
曾获荣誉:曾荣获“南丁格尔”奖章、卫生部先进工作者、首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首都十大公德人物、北京市十大志愿者、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离退休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北京志愿者司堃范详细事迹材料
司堃范,1930年出生,1950年参加工作,1959年入党,1988年3月从朝阳医院退休,现住朝阳区团结湖街道中路北社区。她是第30届国际红十字会“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她的人生信条是:让南丁格尔精神永远闪光!
还在任朝阳医院外科护士长期间,她就发现了病痛多、看病难问题已成为老年人的巨大思想负担,老人身边鲜有儿女的日常照料,亟需有人来倾听他们的诉说、照顾他们的生活、缓解他们的病痛。她决定要将护理工作带到社区,转向家庭。
她谢绝了高薪邀请,在退休第二天,就前往居委会和团结湖街道办事处,表达了志愿为社区孤寡老人服务的意愿。她骑着自行车,挨家逐户走访,用了整整三天,摸清了社区孤寡老人的情况:这些从63岁到93岁的老人,身体状况堪忧。从此,她开始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
她为附近孤寡老人建立了病历档案,定期体检,上门诊疗,买药送药,每逢节日还为生活困难的老人赠送生活用品。她不但在日常生活上照顾老人,还为老人进行心理辅导,给予精神上的温暖。
有些长年独居的老人,性情孤僻,一开始拒绝她,却最终被她的真诚所打动。一位老人讲述了第一次接受司堃范护理的经历:“我听见敲门了,不给开,只回答一句话‘我没病,你走吧。’她好说歹说,我给开了道门缝,看见她掏出血压计,就问:‘要多少钱?’得知是义务检查,我才让她进门。这一查不要紧,血压高得吓人。她赶紧从家里拿来老伴的降压药给我服用。再之后,她天天来,天天督促我服药,我跟她成了朋友。”多年来,类似的情况随处可见,司堃范却说:“老人最知情。我做一点事情,他们心里总记着,我工作的动力也从这里来。”
司堃范是一位细心人。在热情为孤寡老人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她从多年护理经验中深感老年人的孤独比疾病更危害身心健康,心里的苦闷比身体的疼痛更难忍受,更难治疗。为此,她把运用专业知识为独居老人消除孤独感、寂寞感作为了自己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样一干就是24年,时至今日,她已义务照顾孤寡老人31位,累计家庭护理达9000余次。
为配合开展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社区于2005年成立了“司堃范志愿者爱心工作室”,并开通了“司堃范为老服务热线”,开始向老人提供心理、医疗及生活方面的系统帮助。在司堃范的感召和努力下,爱心工作室秉持着“在倾听中沟通,在沟通中发现,沟通促进和谐,和谐才能发展”的理念,将志愿服务内容分为了三类:一是为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医疗咨询、法律咨询、护理需求等8项热线服务;二是为地区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志愿服务;三是为独居老人提供面对面的精神慰藉。同时,也将工作室志愿者分为了三类:一是为老热线接线人员。这支接线员队伍已从最初的16名志愿者发展到有10余家社会单位参与、上百人规模的志愿服务团队;二是社会志愿者。他们来自社会上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有医务人员、律师、心理学研究生、社会学研究生等;三是“好姐妹”互助聊天组成员。互助聊天组现有成员30人,全部是独居老人。
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接到热线电话2000多个。许多志愿者与地区贫困家庭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定期为贫困家庭提供物质和资金的帮助。志愿者们还签订《志愿服务书》,明确帮扶对象及帮扶内容。“好姐妹”互助聊天组成员们自编自演节目,做生活保健操,唱健康快乐歌,并成立了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队,使“空巢”老人们享受了健康快乐的生活。
发展到今天,工作室的社区志愿者已经由原来不足10人发展到200多人。这支社区志愿者队伍,实现了志愿服务的供需对接,为老人送去了关爱和温暖,也给自己创造了助人自助的平台。他们在“永不退休的护士长”司堃范的引领下,正在用行动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为和谐社会建设积极奉献!
1999年7月,司堃范已申请在逝世后把遗体无偿捐献捐献给医学事业,这一举动更体现了她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
志愿服务--------是她终生的追求!
北京志愿者司堃范志愿服务心得
24年前,我开始服务老人时,还不知道“志愿”这个词。凭着挨家挨户敲门的韧性,与29位孤寡老人结成生死之交。这29个人是我骑着自行车,一户户去寻访、去认识、去亲密起来,最终成为生死之交的。
老人接触长了,已经明白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比生病危害更大,心里的疼痛比身体的疼痛更难忍受。目光从孤寡老人转到了那些没老伴、有话没人说的独居老人身上。她意识到,孤寡老人有政府盯着照顾,但是独居老人有儿有女,实际上却没人管,反而是盲区。
最初,创办的“独居姐妹互助组”只有10个老太太参与,因此起名“十姐妹互助组”。 现在互助组发展到了31位老太太,最大的91岁,最小的56岁。一个月一次固定聚会,老太太们围坐一圈,喝喝茶,聊聊心事,东家长西家短,平时则互相照应着,上公园摔了有人扶,逢年过节送点吃的用的,有事儿帮一把。 我认为“低龄人为高龄人服务”是今后服务老人的一个方向老姐妹参与得多了,姐妹互助组还可以分片,比如按楼分组。
不同群体的志愿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专长。比如说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们有专业医学知识,就应该发挥特长,给老人们按摩、针灸、拔罐,进行简单医疗。
老年人虽然退休了,但心不能退休。能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他人的幸福,内心就会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