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志愿快讯 > 媒体报道 > 北京青年报:30年 北京志愿者的发展之路

北京青年报:30年 北京志愿者的发展之路

日期:2012-12-03      来源:志愿北京

  提起志愿者这个名字,大家首先会将它与奥运会、国庆60周年联系起来。的确,在刚刚过去不久的 “奥运周期”的阶段,志愿者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以至于不少市民认为北京志愿者的出现始于北京奥运会前。其实早在30年前,北京的志愿服务就初具雏形。在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服务日到来之前,本刊采访了北京志愿者服务中心,就北京志愿者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梳理。

  沿革

  三阶段勾出北京志愿之路

  据北京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王虎部长介绍,北京市志愿服务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3年开始至90年代末,此阶段,北京团市委探索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模式,并于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第一个省级志愿者协会。为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从2001年申奥成功到2009年之间的“奥运周期”阶段。在该阶段,成立了共青团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在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之际,百余万志愿者参与服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让广大市民对志愿者有了更深的了解。奥运后,将北京志愿者协会改造提升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确认市志联为“枢纽型”志愿者组织。

  第三阶段,2010年以来贴近民生需求的常态化发展阶段。此阶段,《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实施,赋予市志联组织指导全市志愿者招募与注册、管理与服务、表彰与激励的职责。

  现状

  启动推广实名制注册

  清华大学的紫荆志愿服务总队于2011年1月26日在志愿北京网站实名注册。目前该团队已注册的志愿者总人数1.7万余名,下级志愿注册团体69个。该团队是实名注册工作试点阶段的第一个注册团队,通过志愿北京网站的注册,志愿者的基本信息、专业特长、志愿服务经历、服务时间等都将有明确记录。

  据了解,2012年3月北京市志愿者实名制注册工作面向全市正式启动。市民只要登录“志愿北京”网站进行实名申请,经认证通过后就能拥有全市统一的注册志愿者编号,成为注册志愿者。截至目前,北京市实名志愿者注册人数已经达到160余万名,志愿团体4500个,志愿服务项目3307个。志愿者实名制注册旨在积极倡导社会诚信,保护志愿者权益,降低志愿者招募成本,规范志愿者管理。

  规划

  提高规范化 常态化 国际化水平

  市志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建立覆盖全市的新型管理服务格局,加强网络体系建设和新技术的应用,形成覆盖全市的有效动员体系。通过对团体会员和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志愿者组织梳理、整合,推动形成条块结合、点线联动的组织网络。将全市志愿服务项目梳理为9大类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志愿北京平台对外发布,鼓励志愿者组织参与和认领。重点打造系列品牌项目,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志愿者星级认证。提高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文/本报记者 李晓迪 供图/新华社

  志愿人物

  付漪泉 107岁志愿者坚持治安巡逻

  生于1905年付漪泉老人,住在天坛街道西草市社区,目前是志愿者队伍中年龄最长的。他从上世纪70年代退休后,就一直坚持参与社区的志愿巡逻工作。如今,尽管老人已107岁高龄,还时常在社区里巡逻,承担卫生监督工作。在社区里,无论哪里出现卫生脏乱现象,只要老人一发话,准好使。多年来,老人默默无闻的志愿服务,感动了很多人。漪泉老人还被评为 “2007北京十大志愿者”。

  谢海山 志愿者中的青年领袖

  谢海山,在读博士生,星光志愿者协会创始人、会长,兼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协会服务部部长助理,环保之友创始人之一,多家公益机构培训专家。

  “我上小学时,每天路过一个居住区,这里住着不少爷爷奶奶,他们的孩子都在外打工。老人们坐在家门口,扇着扇子,目光似乎总是盯着村口。每次我叫声‘爷爷奶奶好!’他们的脸上如同绽放的花朵……”这样的“儿时一瞥”在谢海山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于是,放学后,他开始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帮老人们打扫房间、洗菜等,就这样坚持着,从此养成了“关爱扶助老幼”的习惯。

  2004年,谢海山到北京读大学。他加入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同学们一起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助老、助学的活动。他想为更多的弱势群体服务,可苦于信息渠道不畅,于是萌生了建立公益组织的念头。2007年,谢海山成立了星光志愿者协会,主要帮贫困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关注孤儿、关注孤寡老人。2008年,几百名星光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奥运服务中。

  2010年底,谢海山了解到大兴有个“北京SOS儿童村”,便主动开展“陪伴成长”志愿服务工作。每星期六,谢海山就和其他志愿者到儿童村陪孩子们一起做功课、跳舞、打篮球……每次离开时,孩子们总是依依不舍。

  目前,谢海山的星光志愿者协会已有5000多人加入。“我喜欢把自己比作一颗星星。志愿服务的故事已经嵌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我知道,在首都,人人都是志愿者。大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用自己的光和热去温暖他人。”谢海山表示,作为志愿者,他觉得最快乐的事就是帮到需要帮助的人。文/本报记者 李晓迪

  志愿感悟

  志愿路上

  好人不会孤单

  凌韵

  “做一辈子好事”对我们这样凡人来说很难。但随着志愿精神的弘扬,却让许多普通人,有了“做一辈子好事”的机会。其实,做一辈子好事,做一个追求高尚的人并不难。试想:如果在你做好事的路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粉丝般地“顶”你,你的每个微笑,都立刻得到回应,你微博上的每张照片,都有几个铁粉在关注、点评,你还会觉得做个好人难么?假如你做好事遇到困难时,有一群人无私向你伸出援手,你还会觉得做一辈子好事难吗?当你瞥见一群人在热火朝天地做志愿服务,你的心中不会泛起一丝丝感动吗?

  我的志愿路上,有犹如粉丝般的志愿者伙伴,他们激励着我无论工作多累,学习多忙,对物质的追求多么痴迷,也不忘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片清净的反思之地。从志愿者伙伴这面镜子中,照出自己的功利与无知,照亮自己继续前进之路。

  萌哥是我大学期间做志愿者的服务对象,因为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腿脚残疾,外出上学很是不便。我所在校的志愿者协会组织我们为他补习功课,尽管我和他接触只有短短一年,但彼此间结下的友谊却始终不减。虽说是我为萌哥服务,但实际上我们双方在共成长。服务结束后,逢年过节、或遭遇天气骤变,萌哥都会打来电话或发短信来问候,一直持续七八年。这让我感动,也更坚定了我为善的信念。

  湉湉是位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名狂热的志愿者。除了上课、科研之外,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志愿工作上。她的几名硕士研究生,都被她引介到志愿者团队,而她则一边做志愿者一边指导学生。她的这种热情,让你无法拒绝加入她团队的邀请,更让你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有这样的志愿者相伴,你就只能在志愿路上一走到底。

  在我的志愿伙伴中,有以前热衷献血,如今辞去工作,做专业社工的瓶子;有大学期间坚持志愿服务,毕业后到西藏支边,却不幸患病永远留在雪域高原的彭秀淼……身边的这些志愿者伙伴,成了激励我坚持不懈投身志愿服务的最大动力。《论语》有言:“德不孤,必有邻”。志愿者的路上,有大家的相互陪伴,做一辈子的好事,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