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宋瑾(左一)等志愿者们正在厂甸庙会进行垃圾分类。实习生 方颍钰摄
昨天,大风降温,庙会热闹依然。
一进厂甸庙会的大红色牌楼,就是一个“Y”字路口——左右都是美食街。路口有棵大树,背阴处放着三个敞着盖儿的垃圾桶,两个黑色垃圾桶上写着“其它垃圾”,一个绿色的垃圾桶上写着“厨余垃圾”。
庙会刚开场不久,垃圾桶里就已有不少垃圾,羊肉串的竹签子、放臭豆腐的塑料餐盒、盛老北京茶汤的纸碗……垃圾桶外壁已挂上厚厚的油渍。
这里是风口,大风一吹,远处烤肉串、炸臭豆腐的气味混上垃圾桶里的酸臭味,熏得人头晕。经过这里的游客,大都掩鼻快走,扔垃圾也像“投三分球”,谁也不愿靠近。
垃圾桶旁,一直站着一个人,蓝色的志愿者马甲格外显眼。那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姑娘,齐头帘儿,戴眼镜,马尾辫儿简单地梳在脑后,长款的墨绿色羽绒服遮住膝 盖,一次性的医用口罩遮住大半张脸。她胳膊上戴着藏蓝色的套袖,手里拿着一把长柄铁夹子,专心致志地分拣着垃圾桶里的垃圾。
她叫宋瑾,在中国银行金融市场总部风控模块工作,今年春节,她主动报名参加庙会志愿服务,负责引导并帮助游客垃圾分类。
刺鼻的异味熏得宋瑾一阵阵咳嗽,但手里的动作一点没慢,从绿色垃圾桶里拣出餐盒扔到黑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桶里的残羹冷炙转移到绿色垃圾桶中。
虽然一张嘴,冷风直往里灌,宋瑾还是不住地叨念着,“麻烦您,吃剩下的食物扔到绿色垃圾桶,餐盒扔到黑色垃圾桶里”……
游客的手往往比宋瑾的嘴快,宋瑾“您”字刚出口,“啪”,一个还有大半杯鲜梨汤的塑料杯子就飞进绿色垃圾桶。
宋瑾也不埋怨,赶紧往前凑两步。左手扶着垃圾桶,右手握住夹子,把塑料杯拣出来。同伴过来帮忙,两把夹子夹住塑料杯的两端,一正一反,同时用力,塑料杯子被拧成“麻花”,残汤倒入绿色垃圾桶,空杯子则被扔进黑色垃圾桶。
每隔五六分钟,宋瑾就会拿着夹子在垃圾桶里扒拉扒拉,将混在食物残渣里的餐巾纸找出来,扔进黑色垃圾桶里。
有一次,她正翻拣着。“啪”,一个梨核落入绿色垃圾桶,溅起垃圾桶里黏腻的汁液,正打在宋瑾袖口上。
宋瑾抬头望去,四五米外,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还保持着“投篮儿”姿势。小男孩儿赶紧作揖道歉。宋瑾笑笑,冲他摆摆手,还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懂得垃圾分类,而且分类投放正确。
宋瑾不怕味儿,不怕脏,她懂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厨余垃圾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做化肥,其它垃圾焚烧后可以供暖发电。”宋瑾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分得细致点,后边的工序就方便了。”
垃圾桶满了,环卫工人负责推走更换。宋瑾赶紧跑到太阳底下,暖和暖和。早晨7时45分,宋瑾就上岗了,一直忙到10时,才得出空闲。
“真没想到这么冷,脚都木了。”宋瑾说着,使劲跺了跺脚。
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走了过来,她也穿着蓝马甲,“我叫徐京美,负责志愿活动,把你的包背到前面,忙起来,可顾不上管包。”
宋瑾连忙道谢,将双肩背背到胸前。此时,环卫工人也更换完垃圾桶,宋瑾赶紧又跑回背阴处守着垃圾桶,“现在游客还不多,中午一过更忙了。”
树干上,一个红色的小喇叭循环播放着垃圾分类知识,有人还特意在喇叭上别了一朵塑料花,显得生机盎然。
20米外,另一处垃圾桶前,宋瑾的两位女同事低着头,用夹子分拣着垃圾桶里的垃圾。远处烤肉串的白烟一股股的飘过来。
美食街上人潮涌动,热气升腾,远远望去,依稀还有蓝色的身影。“我们一共来了12个人,大家都想过个不一样的春节。”宋瑾说。
眼瞅着快到饭点儿了,宋瑾却没什么胃口,“垃圾味儿闻够了,一点都不饿,少吃一顿,没事。”
这个春节,不仅仅是宋瑾和伙伴儿们,1月31日至2月4日,已有150余名市民放弃休息,自愿到厂甸和大观园庙会志愿服务,他们中有白领,有大学生,还有大 爷大妈……一个个忙碌的蓝色身影,为市民守护着干净,守护着美丽,垃圾分类、环保生活的理念也通过志愿者的行动,种在市民心中。
一进厂甸庙会的大红色牌楼,就是一个“Y”字路口——左右都是美食街。路口有棵大树,背阴处放着三个敞着盖儿的垃圾桶,两个黑色垃圾桶上写着“其它垃圾”,一个绿色的垃圾桶上写着“厨余垃圾”。
庙会刚开场不久,垃圾桶里就已有不少垃圾,羊肉串的竹签子、放臭豆腐的塑料餐盒、盛老北京茶汤的纸碗……垃圾桶外壁已挂上厚厚的油渍。
这里是风口,大风一吹,远处烤肉串、炸臭豆腐的气味混上垃圾桶里的酸臭味,熏得人头晕。经过这里的游客,大都掩鼻快走,扔垃圾也像“投三分球”,谁也不愿靠近。
垃圾桶旁,一直站着一个人,蓝色的志愿者马甲格外显眼。那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姑娘,齐头帘儿,戴眼镜,马尾辫儿简单地梳在脑后,长款的墨绿色羽绒服遮住膝 盖,一次性的医用口罩遮住大半张脸。她胳膊上戴着藏蓝色的套袖,手里拿着一把长柄铁夹子,专心致志地分拣着垃圾桶里的垃圾。
她叫宋瑾,在中国银行金融市场总部风控模块工作,今年春节,她主动报名参加庙会志愿服务,负责引导并帮助游客垃圾分类。
刺鼻的异味熏得宋瑾一阵阵咳嗽,但手里的动作一点没慢,从绿色垃圾桶里拣出餐盒扔到黑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桶里的残羹冷炙转移到绿色垃圾桶中。
虽然一张嘴,冷风直往里灌,宋瑾还是不住地叨念着,“麻烦您,吃剩下的食物扔到绿色垃圾桶,餐盒扔到黑色垃圾桶里”……
游客的手往往比宋瑾的嘴快,宋瑾“您”字刚出口,“啪”,一个还有大半杯鲜梨汤的塑料杯子就飞进绿色垃圾桶。
宋瑾也不埋怨,赶紧往前凑两步。左手扶着垃圾桶,右手握住夹子,把塑料杯拣出来。同伴过来帮忙,两把夹子夹住塑料杯的两端,一正一反,同时用力,塑料杯子被拧成“麻花”,残汤倒入绿色垃圾桶,空杯子则被扔进黑色垃圾桶。
每隔五六分钟,宋瑾就会拿着夹子在垃圾桶里扒拉扒拉,将混在食物残渣里的餐巾纸找出来,扔进黑色垃圾桶里。
有一次,她正翻拣着。“啪”,一个梨核落入绿色垃圾桶,溅起垃圾桶里黏腻的汁液,正打在宋瑾袖口上。
宋瑾抬头望去,四五米外,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还保持着“投篮儿”姿势。小男孩儿赶紧作揖道歉。宋瑾笑笑,冲他摆摆手,还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懂得垃圾分类,而且分类投放正确。
宋瑾不怕味儿,不怕脏,她懂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厨余垃圾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做化肥,其它垃圾焚烧后可以供暖发电。”宋瑾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分得细致点,后边的工序就方便了。”
垃圾桶满了,环卫工人负责推走更换。宋瑾赶紧跑到太阳底下,暖和暖和。早晨7时45分,宋瑾就上岗了,一直忙到10时,才得出空闲。
“真没想到这么冷,脚都木了。”宋瑾说着,使劲跺了跺脚。
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走了过来,她也穿着蓝马甲,“我叫徐京美,负责志愿活动,把你的包背到前面,忙起来,可顾不上管包。”
宋瑾连忙道谢,将双肩背背到胸前。此时,环卫工人也更换完垃圾桶,宋瑾赶紧又跑回背阴处守着垃圾桶,“现在游客还不多,中午一过更忙了。”
树干上,一个红色的小喇叭循环播放着垃圾分类知识,有人还特意在喇叭上别了一朵塑料花,显得生机盎然。
20米外,另一处垃圾桶前,宋瑾的两位女同事低着头,用夹子分拣着垃圾桶里的垃圾。远处烤肉串的白烟一股股的飘过来。
美食街上人潮涌动,热气升腾,远远望去,依稀还有蓝色的身影。“我们一共来了12个人,大家都想过个不一样的春节。”宋瑾说。
眼瞅着快到饭点儿了,宋瑾却没什么胃口,“垃圾味儿闻够了,一点都不饿,少吃一顿,没事。”
这个春节,不仅仅是宋瑾和伙伴儿们,1月31日至2月4日,已有150余名市民放弃休息,自愿到厂甸和大观园庙会志愿服务,他们中有白领,有大学生,还有大 爷大妈……一个个忙碌的蓝色身影,为市民守护着干净,守护着美丽,垃圾分类、环保生活的理念也通过志愿者的行动,种在市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