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2008年北京奥运会,170万志愿者用灿烂的笑容和热情的服务,向全世界展示了北京的形象,让世界记住了北京。
6年过去了,北京的志愿者逐年增加。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有一群“铁杆儿”志愿者,他们或宣传普法知识,或义务指路,或照顾孤寡老人……他们经年累月地活跃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奉献着自己的活力与智慧。
大兴区兴丰街道三合南里社区,有个远近闻名的“孟大妈普法专栏”,社区橱窗里挂的法律宣传展板,全部出自老人之手。
孟大妈本名孟祥贤,今年已是85岁高龄,当志愿者20多年。上世纪90年代,她离休后在德外大街北社区居委会发挥余热,为了强化当地居民的法制观念,孟大妈业余时间自制普法展板,由此走上了公益之路。
“孟 大妈普法专栏”的展板都经过精心裁剪,长50厘米、宽45厘米,废纸壳做底板,铁丝当挂钩,外表虽简陋,内容却不含糊。她专门向北京市司法局要来法律条 文,又从《北京日报》上摘抄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还配上老人自己设计的趣味漫画。除了普法,孟大妈还与时俱进地在专栏中增加了健康科普、计划生育、地震常 识、垃圾分类、北京精神等内容。
“普法专栏”在自家社区里火了还不够,一有空,孟大妈就拉着两轮小推车,装上二三十块展板和废旧电 线,到周边社区搞“巡展”。从西城的德外街道到大兴的兴丰街道、庞各庄、榆垡,甚至地坛书市,市民常能看到这位满头银发、面带笑容的“普法”老太太。20 多年来,她制作展板3000多块,参观观众超过10万人次。
有人问孟大妈:“您这把岁数了,图啥呢?”
老太太很认真地回答:“我是离休干部,要离而不休,继续为咱北京做点儿贡献!”
今年五十出头的高玉红参与志愿服务也有20多年了,与孟大妈不同的是,她做公益不是“单兵作战”,而是“组团出击”。
高玉红家住海淀区安河桥附近,原本做个体生意,老早就跟着青龙桥街道的“学雷锋小分队”做好事。看着颐和园很多外地游客找不到路,8年前她拉起一支青龙桥义务指路队,逢节假日就到颐和园东宫门门口“上岗”。
高 玉红做义工有个“法宝”——一张上南下北的“倒地图”。因为指路队的“根据地”在东宫门南侧,游客问路时大多面朝南,有时问完路看着标准地图却走反了。细 心的高玉红发现后,自制了一份“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倒地图”,游客顺着地图的方向走,找起路来轻松很多。
刚成立时,指路队只有12人,全是附近的个体户,如今队伍已经扩展到上百人,既有大中小学生,也有社区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和企业白领,还有首都公交网的志愿者和消防战士,其中最大的80岁,最小的只有10岁。
在这支队伍里,每个人都用“倒地图”为游人指路,高玉红还给大家定了“队规”:上岗时不能低头;不能玩手机;水杯不能放在桌上;面对问询不能说“不知道”。她带领指路队集体学外语,如今看到外国人,就连80岁的老队员都能主动问好和指路。
8 年来,指路队已经服务过50多万中外游客,除了指路,还提供手机充电宝等贴心服务。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高玉红腿部有轻度残疾,目前正在接受治疗,但指路 队的工作她一点儿没落下:“停不下来,干了好多年,都习惯了!”她和她的师傅、“指路大王”谢亮正酝酿组建京城指路联盟,为全北京指路志愿者提供交流沟通 的平台。
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高玉红休不了,她要在颐和园为天南海北的游客做向导。和她一样,汪细林的“五一”假期也安排得满 满的,作为爱心家园义工联领队,他将带领50多名成员奔赴河北涞水的3所学校支教,为那里的200多个孩子组织趣味运动会、心理成长游戏、营养午餐、篝火 晚会等活动。
爱心家园,是一个源自网上的民间公益团队,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活动、组织报名并募集物资,成员定期去看望福利院的孤寡老人、残障及留守儿童等群体。自7年前在北京设立分站以来,这个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已有2万多人,每年在北京地区举办四五百场活动。
汪细林原本是个摄影师,后由于志愿工作太忙,他索性辞了职。最近,面对北京突出的环境问题,他和团队成员又发起了“停下来等等绿灯”等环保倡议活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曾有人这样形容志愿者的快乐。可对这群“铁杆儿”义工而言,志愿服务还意味着更多——这是孟祥贤的心愿,是高玉红的责任,是汪细林的人生理想。
正是在这样一批优秀志愿者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抛却金钱和名利,自愿加入这个队伍,向素不相识的人传递温暖。
这样一串数字记录下他们的足迹和汗水。截至2014年4月28日,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达234万人,已经注册的志愿服务团体15537家,共发布志愿服务项目2433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