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张鹏是小粉丝眼中的明星。
世界范围内,被生动地概括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工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现在它已经发展成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社会团体,博物馆的志愿者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在中国,博物馆时代正在到来,志愿者已成为博物馆服务的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甚至有了自己的组织,犹如一滴滴水珠,折射着城市的文明程 度,搭起一座座传递美的桥梁。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种种误解、社会激励机制的匮乏,让这些穿梭于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分享者们,常常有从理想跌落现实之 感。
用所长和兴趣为社会做服务
博物馆志愿者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接受了严格的报名筛选和口试、笔试,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休息时间,在准备讲解之前要记背大量的资料,在展馆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而这一切,又都是在“义务”的大前提下完成的。
随着活跃在京城各大博物馆里的志愿者讲解员队伍不断壮大,这些在各自领域“术业有专攻”的博物馆志愿者们也从散兵游勇、自己摸索的状态中脱离, 逐渐形成了一股合力。四月公益是一个由北京地区博物馆爱好者发起的公益性组织,成立于2010年4月,现为北京志愿者联合会团体会员单位。
张鹏是四月公益的发起人。2010年4月,他与一批喜爱文博、关注历史、文化、艺术的年轻人创立了这个组织,全称是博物馆志愿者协会。虽然每一 个志愿者关注着不同的领域,但“立足博物馆,关注社会培养人文素质的提升”是所有博物馆志愿者的共同心愿。这个平台的出现,也让许多博物馆志愿者结束了散 兵游勇的状态。
如今,四月公益已经形成了体系化、规范化管理。截至2012年12月31日,在册会员已有599人。他们以集体的身份出现,走进社区、学校,开展了“i看博物馆”、“四月沙龙”、“四月小课堂”项目,还会定期组织“四月讲师团”等活动。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公益体,把你自己的所长和兴趣拿来都可以为这个社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张鹏表示。一个人做事情的力量有限,但是一群人和你一起朝着一个梦想、一个目标去做的时候,我们发挥的作用和效率更大。
志愿者生存状态鲜少被关注
但是,四月公益的热情有时会被挫败。“你们真的不收钱吗?”“你不要听他讲,这个人待会儿会把你带去买纪念品去。”“不要像逛旅游景点一样逛博 物馆。”张鹏表示,博物馆志愿者们的最大心愿是传播文明、调动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并呼吁文明观展。然而,这些不拿工资报酬的志愿者们的生存状态却鲜有人关 注。“有些博物馆会给志愿者提供午饭、买交通保险,但这只是少数。”曾经有言论称,博物馆雇志愿者讲解员,是为了获得廉价劳动力,种种误解让这些穿梭于文 化和艺术领域的分享者们的理想被现实刺痛。
“大家对志愿者道德绑架太严重了。”张鹏说,志愿不是衣衫褴褛,志愿不是大喜大悲,志愿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另一方面,为公众奉献自我时间,对于一些志愿者而言,却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甚至成为负担。
“当初做志愿者的原因很简单,首经贸大学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社会实践课程,我们必须选择一个博物馆或类似的文教机构做志愿者服务,获取相应的学 分。”坐在鲁迅博物馆外面的长凳上,王文依多少让记者有些意外。当志愿者的初衷不是出自奉献的意愿,是目前很多在博物馆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最真实的状 况。
目前,鲁迅博物馆内有藏品、新旧图书资料等97602件(套、册),包含鲁迅文物、亲友文物、旧居文物、特藏文物等,还会不定期举办若干临时展览,面对大量的学术团队乃至日韩海外团队的参观,专业要求非常高。
类似王文依这样的志愿者并不能承担起这类专业接待任务,更多的,他们面对是三三两两的零散游客、一大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小学生。
前行中建立动态的平衡
无论是志愿者、学校、博物馆、相关的社会组织,都在探索着寻找各方的共赢。
博物馆和志愿者讲解员的关系已经从管理变为指导,四月公益的成立让博物馆志愿者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有了自身的管理队伍。
专业博物馆则希望,激励机制的建立能让志愿者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鲁迅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钱振文表示,考虑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特殊性,这几年下 来,他们对志愿工作做出了一些调整,针对学生的研究专业和方向,推出一些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的研究项目,由学生灵活调配时间,自行寻找办法去完成。例如 与北师大白鸽学会推出的“鲁迅知名度调查”、“中学鲁迅作品课件设计”等项目,与中央财经大学开展“鲁迅纪念品开发与调查项目”,与台湾大学生开展“台湾 中学鲁迅作品调查项目”等。
不同于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这类拥有众多珍宝藏品的机构,类似鲁迅博物馆这种偏于小众或者专业程度很高的机构,在志愿者的招募上很难形成“明 星效应”,因此在管理上也就更加艰难。而一般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都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并规定了相关学分之类的考核措施,但是却又不提供相应的指导、经费, 导致学生不得不为了完成任务去做病急乱投医、去找志愿服务。钱振文认为,让志愿者贴钱做志愿服务,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各方应该在前行中建立起动态的平衡。
记者手记
摇摆的“志愿”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活动时,初衷是获取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课的学分或完成相应的科研项目获取奖项,服务本身反倒被忽视了。
不过,这种看似“功利”的出发点,却在现实层面上辅助了博物馆工作的开展,填补了博物馆在研究上的一些空白。问题是,纯粹这样的互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博物馆最初寻求志愿者服务,是想分担博物馆里一些岗位空缺、或者现有讲解服务人员沉重的工作负担。但流动性太强、专业修养不够、怀抱特殊诉求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也大大增加了博物馆管理的成本与负担。
当志愿者们开始在“功利”与“公益”之间摇摆,一些全新的课题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实现对大学生志愿者更好的管理?如何发掘其特殊优势为 博物馆、社会服务?如何保证志愿者能够从服务中得到自己渴望的收获?这些问题不断萦绕在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大学及科研院所之间。
一方面是怀抱着不仅服务大众,还要收获实际好处心态的志愿者;另一方面,是确实需要志愿者帮助,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博物馆;还有一方,是试 图推动学生加强实践、尽早适应社会的大学等机构,三者在各取所需的前提下,不断尝试去寻找共同的结合点,才能让这一摇摆的“探戈”得以美妙而平衡地跳下 去。